巍巍大唐:开国_第一章 入主关中(1)李家父子初起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入主关中(1)李家父子初起兵 (第6/7页)

,一天,李渊在与王威、高君雅议事的时候,李世民率领伏兵埋伏在晋阳宫城外,出其不意,一举擒获了王、高二人。紧接着,李渊下令,斩杀了这两人。

    李渊计杀王威、高君雅,彻底铲除了隋炀帝安插在身边的眼线,也斩断了隋朝布置在太原的“情报网”。这样,也使得远在江都的隋炀帝,彻底与太原方面失去了联系,成了聋子、瞎子。

    在拔掉了眼线之后,李渊第二步所要做的就是,招募军队,同时召回儿女。招募军队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李世民的肩上。李世民和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在河东境内大量招兵买马,不到一个月,就招募到了近一万人的军队,《资治通鉴》记载,“旬月间近万人”。

    与此同时,李渊急忙召集所有的儿女。当时,李渊的众多儿女,只有老二李世民留在身边,其余的子女都分散在各地。既然决定起兵,李渊当然要把孩子们召集到一块儿,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于是,李渊连忙催促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以及女婿柴绍,火速赶回太原。

    在李渊众多的子婿中,柴绍的妻子正是李渊的第三女,后来著名的“平阳昭公主”,赫赫有名的“娘子军”的缔造者。这位公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死后拥有独立谥号的公主,她为唐王朝的建国,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柴绍当时接到岳父李渊的命令,要他火速赶回太原。不得已,柴绍只能和妻子依依惜别。临行前,柴绍对妻子说:

    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后患,为计若何?

    别看平阳公主是一介女流之辈,这个时候却顾全大局,对丈夫说:“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意思是说,你赶紧走,我一个妇道人家,到哪不能藏身,况且我也有别的打算。夫妻二人在简短的告别之后,柴绍便启程前往太原。而平阳公主独自一人回到鄠县庄园,散尽家财,招募山中亡命之徒,拉起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起兵响应父亲李渊。

    到后来,李渊率军挺进关中的时候。平阳公主率领麾下义军,也一路势如破竹,连下周至、武功、始平等地,严格军纪,秋毫无犯,部下已有七万之众。直至,李世民率领右路军直取长安,平阳公主率部与李世民会师于渭北,姐弟二人兵合一处,将打一家,两路大军,直取长安。

    所以,能够看出,李渊一家,真可谓是一门龙凤。儿郎是济世安民的少年英雄,女儿更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有这样的英雄儿女,怪不得李渊最后可以一路挺进关中,最终定鼎长安,开创大唐基业。

    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二人,在返回太原的路上,正好与柴绍不期而遇。于是,李建成、李元吉、柴绍三人,于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全部抵达太原。这样一来,李家父子全部集结完毕。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李渊似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这个时候,李渊真的能正式起兵吗?不能。因为李渊当时还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后顾之忧,那就是突厥问题。所以,李渊在正式起兵之前,必须要解决突厥问题。

    自从雁门之围后,隋朝与突厥的关系正式破裂,突厥经常出兵南下侵扰隋朝的北部边境。而太原正是直面突厥南侵的第一线,因此,隋炀帝在三下江都之前,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将他派到山西,就是为了让他可以抵御突厥的进攻。

    李渊明白,一旦自己正式起兵,率领主力,向关中进军。那么,大本营太原必定兵力空虚。到时候,突厥一看有机可乘,万一出兵从后路包抄,袭击太原,李渊肯定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故而,李渊在正式起兵之前,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稳住突厥。总体来说,李渊的策略就是安抚好突厥。李渊并不奢求突厥能够出兵援助自己,至少不要趁火打劫,从背后捅刀子。因此,安抚突厥的任务,李渊就交给了刘文静去完成。

    刘文静奉命出使突厥,带着李渊写给始毕可汗的亲笔书信,以及丰厚的礼物,前往突厥。刘文静到了突厥,见到了始毕可汗后,呈上李渊的手书和礼物,然后开始施展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

    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旧唐书·刘文静传》)

    果然,刘文静的一席话说得始毕可汗心花怒放。始毕可汗当即决定与李渊结盟,派遣大将康鞘利,率领两千突厥铁骑,帮助李渊进攻关中。同时,始毕可汗又送给了李渊一千匹突厥良马,保证了李渊军队的战马来源。

    有了突厥的助阵,对于李渊而言,可谓是如虎添翼。刘文静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突厥的任务,不仅解决了李渊起兵反隋的后顾之忧,而且,又为李渊的起兵争取到了一个实力强大的军事盟友。

    现在看来,李渊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李渊一声号令,数万义军便能即刻开拔,进军长安。可是,直到现在,摆在李渊面前,依然存在着一个关键问题。什么问题?那就是起兵该打出什么样的旗号。

    毫无疑问,太原举义,目的就是为了反隋,推翻隋朝统治。问题是,即使李渊心里明白,此次起兵就是为了反隋,也不能公开打出反隋的旗号。因为李渊不同于隋末其他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是隋朝的封疆大吏,叱咤风云的“山西王”,出身关陇贵族集团,况且又是隋朝的国戚。他如果公开打出反隋的旗号,就会坐实自己犯上作乱的骂名。

    最后,李渊在裴寂等谋士的建议下,打出了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为帝的旗号。李渊此举是要告诉天下人,虽然自己举义起兵,但是并不反隋,依然拥护隋朝统治。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李渊起兵是为了反隋,可是,李渊就是不打出公开反隋的旗号。

    李渊为什么不公开打出反隋旗号呢?很简单,枪打出头鸟。当时,天下是一个怎样的局势呢?群雄并起,此时,洛阳方向,李密、王世充正在恶战,河北窦建德日益坐大,江淮杜伏威、辅公祏进逼江都。

    虽然隋朝这个时候气数已尽,但毕竟还没有灭亡,隋朝依旧是天下正统。所以,在这个时候,谁最先打出反隋旗号,谁最先称帝,必将成为天下公敌。李密的瓦岗军实力那么强大,他也不敢公开称帝,也只是自称“魏公”。李渊何等老辣,他知道,如果自己一旦打出反隋旗号,不仅隋朝官军会来攻打自己,甚至天下群雄也会对自己群起而攻之。所以,李渊没有那么愚蠢。

    大业十三年(617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