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档之1995_第086章:第二件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86章:第二件事 (第2/2页)

了一口,片刻后,再次道:“如果……如果不进行你刚刚说的,价格战,同时,关税也不降呢,我是说,小子,你有没有其他补救的办法?”

    “郑伯伯,你刚刚自己都说了,很多海外品牌已经直接开始在国内设厂了,不进行价格战,那么,市场只会被海外厂商逐渐占领。至于关税,也是一样。降了关税,考虑走私风险,很多人也就走正规渠道了,不仅国家能多一些税收,反而能把进口电视的价格拉高一些,”苏杭说着,面对郑戍明期待的表情,又努力想了想,说道:“其实吧,方法的话……也有一个,就是整合。把多家二三线的电视厂商整合成一家,人为打造成生存能力更强的行业巨头,同时采取手段进行降本增效,这样,大概能多活下来一些。嗯,这还是短期的。长期来说,针对各种核心元器件的自主研发,非常重要。比如说,我知道国产的显像管发展已经很是不错,但,电视机所需要的信号接收、高频调谐等零部件,普遍还是需要进口。”

    郑戍明听苏杭说完,却是再次沉默。

    苏杭端起甘欣留下的暖壶给两人续了些热水,才笑着道:“我说着容易,但,做起来,肯定很难,对不对?”

    其他不说,只是兼并整合这件事,就不是那么容易推动的。

    毕竟……

    谁兼并谁,兼并了谁做主,兼并之后的降本增效,等等等等,都涉及到太多太多的问题。

    说白了,就像河元纺织厂。

    还是要有人做出牺牲。

    问题是……

    谁来牺牲?

    你,我,还是他?

    如果是我的话……凭什么是我,这厂子就算毁了,你也别想是我。

    然后,大概就没什么然后了。

    郑戍明听着少年带有调侃的话语,苦笑了下,却是道:“你别管其他,就先把文章写出来。”

    知道拒绝不了,苏杭也就点头,却是道:“郑伯伯,总该给点好处吧?”

    “好处……”郑戍明没好气地抬头过来:“就不说上上次我帮你筹集资金了,就是上次,帮你换那500万美元外汇,你以为很容易?”

    苏杭也立刻不满了:“郑伯伯,做人要凭良心啊,上上次不说,上次……那些股票,我可是八折给了你们的,平白舍了几千万,只是换一点外汇而已,我还是吃大亏。”

    郑戍明也来了脾气:“那再往前,你非法集资那事儿……”

    苏杭连忙比划了一个停止的手势:“别,再说我要请律师了。”

    唉。

    被人抓了把柄,真是难受。

    再往前,估计去年的期货相关也能划拉出来。

    还能怎么办?

    服软呗。

    “你还请天师呢,”郑戍明笑着抢白了一句,看看四周,很是雷厉风行说道:“这里不错,安静,你现在就开始写吧,写完了,我今晚就回京。”

    “这么急啊,”苏杭意外:“我还和陶伯伯、郑叔叔他们说了,午宴都安排好了。”

    虽然很不想见到这位,但苏杭也明白,多少人想要从京城拉一些关系都求而不得,更何况,郑戍明……不说明面上的官职,私下打听,也是很有背景的意一位。

    既然来了,当然要好好拉一拉关系。

    苏杭对此兴趣其实不大,但,主要也是替身边的长辈们着想。

    “那我去赴宴,你再这里写,写不完不许出这个样子。”

    这……

    天理呢?

    法律呢?

    郑戍明不理会少年吃瘪的表情,还喊了某个姑娘进来,让她帮少年准备纸笔,亲自盯着某人书写,直到临近中午,果然一个人赶去赴宴。

    只是,倒也没有太绝情,说起会让替他开车的扈建龙送点好吃的过来。

    苏杭一边临时又把夏兰喊来,带着几位秘书跑去各处收集资料,一边斟酌落笔,直到这天傍晚时分,在一群都带着酒气跑来看热闹的大老爷们儿围观之下,终于完成了一篇三千多字的《中国电视行业前景分析》。

    对于这篇文章,苏杭自己是真觉得没什么特别,大致就是与郑戍明聊天时说的那些,再加一下临时产生的想法。不过,无论是郑戍明,还是陶丙立几个,当场看过之后,都是啧啧惊叹。

    苏杭想想也就明白,说到底,自己只是以十几二十年后回望当下的那种眼光进行一下‘复盘‘,但,对于此时的身边人,却是妥妥对未来的分析。

    而且,毕竟是根据结果推导原因,可谓条理清晰,有凭有据。

    因此,不仅是郑戍明非常满意,曹兴茂还当场要求复印了一份,说是要仔细研究研究,毕竟现在经营着兴业电器和江东电子,多多少少都与电视行业有说关联。看得出,郑戍明显然不太情愿,但想想这边一帮才是地头蛇,就算自己不同意现场复印,走之后,某个少年大概也不会对自己的长辈们隐瞒,只能答应。

    却也交待,为了避免对行业产生什么不确定印象,毕竟某人可是有不少‘前科’的,因此,私下里传阅一下没问题,但必须公开发表。

    郑戍明还特意点了下钟长林的名字。

    显然,记忆挺深刻。

    苏杭本来就没想过公开,当然也没有异议。

    最后,连夜赶往商都火车站之前,郑戍明还不忘交代,另外一枚关于‘风口’的文章,给苏杭一个星期时间,但必须要更用心一些。

    一个星期,一万字左右,再想想文章可能的读者,说真的,苏杭很有些压力,但,还是只能同意。

    拒绝不了啊。

    不过,还是讨价还价了一番,把时间拉长到两个星期。

    自己毕竟才是一个高二学生,还是要学业为重的。

    好吧。

    主要是,事情太多,最近还要同时开些《大风》的第二章,计划可是1万5000字左右,一个星期,再加1万字,苏杭可保证不了精益求精。

    郑戍明显然对某篇文章比今天这这份要重视许多,稍微想想也就同意下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