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天地立心_第一五十章 平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五十章 平夏 (第1/2页)

    按照惯例,伐蜀的征西、征虏大军出发前,朱元璋总要找将军们来「商讨」一下,就是考考诸位,让诸将们知道,朕是多么地「天纵英明」。

    只不过先前最敢发言的常遇春屡被纠正,开平王已「薨逝」,这次没有人敢发言。

    朱元璋只好自搭自唱,要水陆两路作战,让蜀夏无法两边应付,必败无疑等等。

    没开平王答腔,自己一个唱独角戏蛮无趣,唱不下去就用写的,总要留下纪录才行。

    等诸将陛辞后,又「密函」告谕征虏前将军傅友德曰:

    「蜀人听闻我大军西伐,必定将精锐聚首东边的瞿塘,北边则在金牛(栈道)设置防阻,以拒我师。认为该地险隘,我大军难以攻伐。若出乎其意料,奇兵直捣阶州、文州,则门户既毁,腹心自溃。兵贵神速,只是怕诸卿不够奋勇啊!」

    傅友德领命,当然是勇往直冲攻伐了。

    ………

    此即刘基所提「明渡夔门、暗袭栈道」的策略,也类同于《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之战略。

    不过,朱元璋是个勤奋上进的皇帝,随时在学习,在进步,自己也想到此策略,更懂得「兵贵神速」,要傅友德尽速由栈道前进。

    明玉珍原属「天完朝」徐寿辉之部将,虽然建立大(蜀)夏国,但兵力并不强捍。

    当初红巾军四起,大元将领无心作战,朝廷也尚无暇他顾,所以明玉珍才能顺利攻下川蜀,据地称帝。

    后来想如诸葛亮一般,扩张领土,几次出兵往贵州、云南一带,皆败北而归。之后便以守成为主,明玉珍去逝时,还留遗属特别交代,『勿进中原』。

    所以此次「征蜀」,朱元璋也未派出五个公爵(去年封六公,扣掉文官李善长)前往征伐,仅派遣大批侯爵们,由排名第一侯、中山侯汤和领军,由瞿塘峡前进,给予压力;而主要则是着重由「栈道」进攻的这一路,更特别交代骁将颖川侯傅友德带队。

    朱元璋大体上,认为此次「伐蜀」,应该是轻而易举之事,所以大军正月初出发后,二月时还特别拨空,去了一趟「中都」,去看临濠府的「京城」盖得如何了?

    为什么说是盖「京城」?

    因为不只是盖新「城池」,朱元璋还令人在临濠府建筑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各坛,以及太庙等;甚至连临濠宗庙的体制,还与南京当初建的不同,改如唐、宋同堂异室之制。

    这也是刘基「再致仕」的原因之一,刘基告老还乡,主要有三个原因。

    刘基当初心念的「大志」,去除「崇蒙媚夷」之俗、建立「仁爱平等」之心的大志向,自朱元璋登基后,大多正顺利进行中;本来就想退隐,况且朱元璋也多次「意思表达」清楚,「功成身退」是最佳之途。

    第二个原因,便是「中都」。先前朱元璋大举建设临濠城时,刘基当然也赞同在皇上的故乡,建立「新城」,来复兴帝乡;但对于将临濠作为「京城」,先前便与朱元璋意见不合,眼见朱元璋大动土木了,眼下不合的刘基,还不赶快退隐去。

    最后一点,当刘基听到朱元璋大笑道「先生之见,与朕相同」时,除了显示陛下学习进展快速外,同时也表示陛下自视,已有与自己同等级的谋略;颇能看清楚情势的刘基,便知道所谓的军师、谋士,已不应再恋栈,该是下台之时了。

    ………

    不过,征蜀的步调,却没朱元璋所预想的快速,自正月初三出征,至「闰」三月底还没有明显的战绩。

    朱元璋一直强调「兵贵神速」,傅友德这路就算了,因为要走陆路到秦、陇一带,本就长途跋涉、路途遥远;还要伺机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