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天地立心_第一四七章 诚意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四七章 诚意伯 (第2/2页)

清楚明确了。

    以刘基的聪慧,所谓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敢跟天之子皇上、聪明睿智的圣上,争抢着功勋、计较封爵的,可没有一个好下场!

    刘邦当初对待张良、萧何与韩信「汉初三杰」时,只有对张良时使用敬语,客气地称「子房(张良的字)」,如同朱元璋对刘基,都客气地称「先生」或「老先生」一般。

    然而「汉初三杰」中,韩信虽然向刘邦争得了齐王(后改封楚王)的爵位,但死得最早的也是韩信。

    而刘邦特别在众武将面前,帮忙争取到「酇侯」爵位的萧何,则是度过「自污、被囚」的悲惨晚年。

    只有张良最聪明,深知「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

    刘邦本来要张良任选齐地(山东一带)三万户的食邑,羡煞了众多文臣、武将们,但却吓得张良一而再、再三的推辞。

    后来拗不过刘邦,封邑便请求在最初与刘邦「初相见」的小地方,「留县(今江苏省沛县东南,已被淹没)」,受封「留侯」,暗示刘邦记念那当年的相遇,也因此得以全终。

    其他敢抢功劳、抢爵位的武将,得了便宜,若没有韬光养晦,大多没得善终。

    所以当征北(虏)大军回到京师,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在拗不过朱元璋之请,刘基「后来」仅同意受封「伯」的爵位,为什么是伯爵?

    刘基深刻地记取当年,汉高祖刘邦封萧何、张良的经验,那时刘邦手下的武将们,可是差点「暴动」抗议,这也是正史《汉书》里有记载的。

    当然会「暴动」抗议啊!开玩笑!

    武将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冲锋陷阵,随时可能就「阵亡」死了,好不容易地「活下来」,结果爵位竟然跟坐「办公室」上班的文臣们一样,甚至还要低!

    有的人还只有赏赐,没得封爵。

    所以刘基主动要求,自己没有「征伐战功」,不能封公爵、侯爵;且自己「才能」不比张良,爵位也要比张子房的侯爵低一级的伯爵。

    甚至还请求朱元璋,若皇上要封爵,「文臣」中除了左丞相外,拜托不要仅封自己。否则武将们暴动抗议,自己得一肩扛起啊!

    所以朱元璋也一并封了那个被诬陷,但已回任,虽不聪明,却任劳任怨的汪广洋,当个「忠勤」伯。

    大宰相李善长没记取萧何晚年卑屈的教训,不知推辞,还「洋洋得意」,也罢!

    朱元璋只好,也如当年刘邦对「自认功高」的萧何一般,出面帮他说说话。

    至于食禄也不能太高,刘基向朱元璋说,自己最尊崇的至圣先师孔夫子,后代五十五世孙、衍圣公、故元的国子祭酒、孔克坚,才月领二十石,年二百四十石,自己不能比衍圣公高,最多就如此。

    朱元璋屡欲「进基爵」,如同「武将(李善长除外)」们,封个名义上的「国」、「郡」之公爵、侯爵,结果刘基「固辞」。

    既然先生你这么地客气、这么地有诚意,朕便封先生为「诚意伯」。

    而忠勤博、诚意伯,都是「伯爵」,月领可不能差太多,忠勤伯就「多」一些,三百六十石吧!

    可怜的汪广洋,中书省右丞(刚回任的官职)好歹也正二品的大官,比李善长左丞相的正一品,不过仅差了「一品」;但若与进封为「大公爵」韩国公李善长的食禄「四千石」相比,三百六十石?岂不人比人气死人!

    还好,除了伯爵的食禄三百六十石,仍有正职的薪俸,正二品也有六百石,且封了「伯爵」,至少有个爵位,也可光耀门楣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