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四八章 伐蜀 (第1/2页)
南京城内,自从征北大军返回京师后,捷报也已诏告天下,大体上算是一片欢欣。 朱元璋对内,该封赏、该加爵的「武将」们,除了不知「进退」的文臣李善长外,都封公、封侯了,随后连重臣「刘基」也封诚意伯。 而那个被贬官流放、又被召回的汪广洋,则赚到一个「忠勤伯」;至于该处置的、不识相的杨宪,也已伏诛。 朝廷内大事底定,朱元璋朝政的重点,便又转向对外征伐。 朕的大明朝,「疆域」还太小啊! 对于朱元璋来说,北方故元主已殂(驾崩),故元的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颇知「知天命」,望风遁逃;故元的大将扩廓帖木儿,也仅与妻儿以「流木渡黄河」,全都遁逃至「岭北」的和林,成了现今的「北元」。 漠北的「北元」看来已无威胁,接下来比较靠近「中原」,还未纳入大明的版图疆域,有三个地方:东北的辽阳、西边的蜀夏、西南的云南。 ……… 先说东北辽阳,现在据有此地的纳哈出,是北元的辽阳行省丞相,兼职太尉。 大元至正十六年,也就是十四年前,朱元璋攻下集庆路(南京)时,被俘的纳哈出,当年还仅是万户;但却是大元的大根脚,成吉思汗麾下大将、蒙古四杰:博尔朮、博尔忽、木华黎、赤老温,其中的木华黎裔孙。 当年的朱元璋,心里对大元朝仍有所畏惧,说好听些是「稳扎稳打」,其实很担心大元随便派个大军,就把自己的势力灭了;所以对大元世臣(大根脚)的子孙,待之甚厚。 纳哈出虽然是被俘,却视同投降般对待,但纳哈出还是时时想着回大元朝,请人向朱元璋说情。 说道:「荷主公不杀,诚难为报。然我本北人,终不能忘北。」 朱元璋听了后,对邵荣、徐达等人说:「纳哈出,元之世臣,心在北归。今强留之,非人情也。不如遣之还。」 邵荣、徐达等人则认为:虏心难测,若舍之去,恐贻后患,不如杀之。 朱元璋就是想放人,因为当时「势力」还很小啊! 可不敢得罪大元,否则大军一来,不要说「后患」,可能就没有未来了。 当年大元的百万大军,杀向高邮、攻伐张士诚;要不是中途丞相脱脱遭诬陷,快攻打下高邮时,被阵前换将,当年的「诚王」早灭,就没有后来的「东」吴王张士诚了。 甚有自知之明的朱元璋,便道:「无故而杀之,非义。吾意已决,姑遣之。」 对纳哈出及降臣张御史,说:「为人臣者,各为其主,况汝有父母妻子之念?今遣汝归,仍从汝主于北。」还赞助旅资遣送回北方,纳哈出等人便辞谢而去。 果然,大根脚就是不一样,纳哈出回到大元朝廷,便由「万户」一路持续地「升迁」;至现今,占据辽阳行省,反成为了北元的重要支柱。 而朱元璋则自认有当年这份情谊,纳哈出尚不足为患,便先摆着,之后再处置。 ……… 剩下的蜀夏及云南,要先处理哪一个? 朱元璋登基、开创「大明朝」,派遣使者去向蜀地的「夏朝」通告,要求纳土称臣。 大夏朝国主明升年幼,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以及权臣们,则、置之不理。 洪武二年七月,关中四将之首李思齐投降,而张良臣的庆阳也岌岌可危之时,让蜀地的大夏国君臣大惊,大明军竟然这么地「猛」,自己战备可尚未准备好。 于是便遣使纳贡,虽然明明是虚情假意、表里不一,但还算照规矩,奉表上贡,「暂时」仍愿意当个「类」藩属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