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合适(上) (第1/2页)
到这一步。 王安之终于明白了。 前面所说的《道经》其实就是道门最古老的经典典籍《道德经》。 《道德经》讲:“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 核心意思就一个,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鉴。 王安之问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否师傅对大道的理解越深,建立的理论越丰富,他的徒弟就前进的方向就越少了。” 三丰真人著作丰富,各种理论也是汗牛充栋。 他的弟子对此也是直言坦白,他师尊的大道,跟住都已经很难了。 相对比而言。 重阳真人的全真道,可能仙隐过早,反倒是几位弟子完善,甚至有些地方与他们师尊重阳真人都有相反之处。 比如,在全真道初传时期,重阳真人立下了“以无为为主”的教旨。也就是注重个人修炼,而不注重发展教徒、营造宫观,这也导致当时全真道的组织规模和力量也比较小。 但是等到重阳真人仙隐之后,自刘处玄于、丘处机二位真人相继掌教以后,就开始重视创立宫观和收徒活动,甚至还主动与朝廷的上层人物相联系,借助官府的势力来推动全真道的发展。 不论是经营理念,甚至修行的道法,几位传人也是更新了许多。 比如重阳真人所创的《金关玉锁功》,虽然在全真道中名气非凡。 但是道中还有马丹阳所作《洞玄金玉集》和《神光璨》,谭处端真人所作《水云经》;刘处玄真人的《全真仙乐经》,以及在道符之术上留下大名的《全真道德八演书》,此外还有王处一真人的《云光经》,郝大通真人作的《太古集》以及长春子的《东方乙木长春功》等等。 就说元元子靠着《东方乙木长春功》就能屹立天下决定之巅。 就可以知道全真道的底蕴之深,这些典籍之妙了。 相比之下,三丰之人的后辈确实略有不如。 与此同时,还有那位至圣先师仲尼圣人。 他的故事就算是王安之也是如数家珍。 仲尼出鲁,周游列国,撰其大道。 被称为儒门第一经典的《论语》记载的就是至圣先师与他的弟子的事迹。 可以这么说,儒门最开始的创立,至圣先师的弟子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元元子听了王安之的话,点了点头,有时间徒弟太聪明也是这点不好。 王安之这么一说,搞的他原本准备了许多的话都没有办法说了。 但是他也没法。 只能假装说起下一个话题。 “数万载来,天底下王朝兴替,无数天骄人杰俱往矣,但是儒释道三家却越发兴旺,甚至被称为显宗。与此相比,武道宗门,阴阳传承,兵修将门却少见有历经数千年而还在的,为何?” 王安之沉默不言。 如果说历史,儒释道三家不一定比武道,阴阳道兵道等等传承来的久远。 比如武道。 最开始的武道来自与人类对自己rou体的锤炼,来自人类对猛兽的搏杀。 可以说,修行史的开端,大概率和武道离不开关系。 再比如阴阳家,兵家,出现的时候也不比儒道两家晚,更别提之后进来的佛门了。 难道是典籍经典吗? 虽说放到如今,可能阴阳家,名家之流会不如儒释道三大显宗。 但是如法家,兵家,武道这些修行类别,在典籍经典上,并不会输给另外三者。 至于说修炼难度,亦或是高度,这些修行方式也并不是说会比这三家显宗来的差。 一时之间,王安之陷入了深思。 最后还是元元子揭露了谜底。 “下面我说的也是一家之言,也只是我个人的猜测,那就是规矩。” 王安之更加疑惑了。 “何谓规矩,对佛门道门来说,是戒律,对于儒门来说是天理。” “佛门有五戒与十善。何谓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yin,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而十善则是不杀生、不偷窃、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道门的戒律与佛门相比,则更加复杂,也说法不一。比如陆修静认为学道当以戒律为先,道士如不受《老君一百八十戒》,其身无德无行,则非合格的道士。他提倡学道之人,应该内执戒律,外持威仪,依科避禁,遵承教令。到了盛唐时期,则有道民三戒,箓生五戒,祭酒八戒,想尔九戒,明真二十四戒等。在那时候,一旦出家,必须依次受三戒、五戒、八戒、十戒,以致三百大戒。这也是所谓“三戒”、“五戒”、“八戒”和“十戒”的由来。” “至于儒门,其实规矩就更加复杂了,一本《礼》就足够儒门之士好好学的了。。。” 说到这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