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又成读书郎(四) (第1/2页)
学堂里对于王安之的来历。 早就素有争论。 比如说到底是太原王,还是琅琊王。 也有人说,可能这个王的姓也是假的。 他很有可能根本不姓王,他是大明帝国的某位世袭少王爷。 之所以用个王姓,只是来遮掩一下本身显赫的身份罢了。 理由也很简单。 关中六大族韦裴柳薛杨杜,到西京中学堂读书的人也不在少数。 但是即使是这六族中最嫡系的血脉,也没有见过山长如此对待。 其中像京兆韦氏。 那可是被称为百世卿族的万载世家,虽然放到如今,与那太原王氏相比,微微差了几分声势。 但是真正谈论底蕴财富,谁也不知道究竟谁强谁弱。 毕竟就在前朝时候,京兆韦氏可是出过一朝二十一相这样的壮举。 要知晓京兆此地,本身就是西京府古称——京兆府。以此为郡望,就可想而知,他们家族在此地势力如何了得了。 因此徐七郎这一问。 其实也是在旁敲侧击的询问,王安之的来历。 对此,王安之倒是笑笑。 徐七郎能憋这么久才问,也算得上是有心了。 但是他也不想隐瞒。 直接问道:“七郎,为啥不能是《太师荡贼策》呢?” 徐七郎尴尬一笑。 《武成灭楚录》和《太师荡贼策》开创者其实都是一个人。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共同祖先——仙秦帝国的武成侯,太师王翦。 甚至如果细究,这两本功法溯本追源,其实就是一个功法。但是随着两脉的分开,各自的演绎,数十万载过去后,恐怕现如今就算那位武成侯再世,也看不出来它们的源头是一样的。 王安之如此一问,其实也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说他是琅琊王氏,而是说他是太原王氏呢? 徐七郎刚刚想解释一下。 但是王安之却挥了挥手,笑着说道,“你看我这体魄,像是能练《武成灭楚录》的样子吗?” 两人相视一笑。刚刚的尴尬一扫而除。 无论是《武成灭楚录》亦还是《太师荡贼策》,虽然在无数载的演化,以及王氏族人智慧的添加后,早就都看不出最初的源头。 只不过法门的根源,却不会随之改变。一本儒门的功法,千百载过去了,可能每一句话都修改掉了。但是他儒门的跟脚是不会变的。 《武成灭楚录》和《太师荡贼策》也一样,作为兵家祖师之一的王翦。他开创的功法自然而然是不折不扣的兵家功法。 兵家功法的修行道路与一般苦修不同。他讲究的是以杀证道,以战养战。修士只有在真正的战场上,无论是拼死搏杀,亦还是运筹帷幄,只有踏足战场才能领悟兵家功法的真正奥妙。 他们大致分为偏战类与偏策类。 当然,从武成侯的生平也可以看出,他的功法,自然讲究的是偏战类。 这类的功法,虽然说门槛不高,谁都可以修炼。但是可以修炼是可以修炼,但是适合不适合修炼又是另一个说法了。 偏战类的功法大多是适合那种天生气力过人的人修行。简而言之,兵家修士看一个孩子是不是有修行兵家天赋,一看力气大不大,二看体格好不好,三个皮厚不厚。 像王安之这种 这也是光网上长期嘲笑兵家修士的一个梗。 叠最厚的甲。 挨最毒的打。 出最重的刀。 当然这也不能怪兵家修士。 毕竟人家也会说,你看我生存的是什么环境,你们是什么环境。 一发神机炮弹。 中心范围是三公里,爆炸范围是十公里。 不叠厚点的甲,在战场里早就成为灰灰了。 徐七郎听了王安之的话语。 轻叹道,“可惜,可惜!” 王安之看了一下徐七郎的身板。 笑了。 “七郎要不这样,直接入赘我太原王氏吧,我保证给你找个嫡系姑娘,挑你最喜欢的那种类型,前凸后翘的,如何?” 还不等徐七郎说什么。 补充道,“太原王氏不仅有《武成灭楚录》,还有李药师的《六军镜》,《辅世灵佑忠烈王扬眉决》,如何如何,考虑一下?” 徐七郎竖了个中指,嘴中默念,一个字。 “滚!” 哈哈哈哈哈。 两人发出爽朗笑声。 更是打闹起来。 两人边走边闹。 快活不已。 不过闹着闹着。 王安之突然插嘴问了一句。 “七郎,你入明法已经两年了,应该选好功法了吧?” 明法境界的修士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明功法,悟心法,立经法。 所谓明功法,则是明法这个境界,是修士开始正式修行修行界功法的一个修行境界。 明法境界,是一个寻找功法的过程。一门合适的功法,可以让修士一日千里。 一门不合适的功法,会让修士寸步难进。 当然,这个境界也是看家中底蕴的一个过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