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六章 星宿(二) (第1/2页)
“流民与官府,天然就是两种对立的组织。官府强,流民弱,官府弱,则流民强。亘古以来,莫不如是。” 听到此话,马林下意识想说什么,但也是停住了嘴。 元元子的那位护道人好像知道他要说什么的,似笑非笑道:“这繁花似锦的大明帝国,难道不是如此吗?就说那位正德天子,不是因为北地军务,搞出一个刘氏二兄弟造反吗?” 马林闻言一顿。 只能叹息。 刘氏兄弟是正德年间的两位农民。但是却是这两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却闹得偌大的北地一片惊慌,甚至让那位在直隶中享受万国来贺的大明皇帝都闻之色变。 归其原因,就是正德马政。 马政,本来在古代,则是育马的政策。在《礼记·月令》中,最早对“马政”做了注释:“谓养马之政教也。”可见,把一般的养马业上升为马政萌芽于古老的商。 而大明帝国,距离那古老的只存在于神话之中的商早已不知过了几万万年。 马匹这种原本古老的只存在于百姓观看的林园之中的动物也按道理应该消失在人类的战争史中。 只不过术甲的出现,又让马匹从和平之中又重新回到了战场中。 甚至一度成为了主角之一。 着甲者其甲越多,其术越繁重,则其威力越大。 他在战场上的杀伤力越强。 甚至在那盛唐之时。 有那高达数十米长的天策术甲。 在那个年代,守卫皇宫的天策军,就是那个威加海内,堂堂盛世的代名词之一。 那些修行者曾经使着法相天地的神通,身着天策术甲,曾护卫着唐皇,从乱军之中杀出长安。 但是这种术甲的所用耗材,也是天文数字一般的消耗。 所以慢慢的,这类的天策术甲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不管是被动。 亦还是主动。 成为了战争中的配角。 等到盛唐末年。 北地崛起了一支名为契的部落。 他们中的萨满通过给其伴生灵兽身着术甲,在这浩瀚神州,绽放出了属于他们的颜色。 披甲者与其披甲灵兽二者通过阵法配合,以及术甲镶嵌,发挥出了一加一超过三的威力。 在那个年代,自诩为上等人的中原上国,早就征服了天空。 即使是在那个年代内乱不断。 那也是他们国家里上层人士的攻诘罢了。 边镇将领与皇权的争锋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 他们想不到,在他们连目光都不愿意投放的寒冷北地之中。 崛起了这么恐怖的一只力量。 面对这恐怖的兽骑,那原本号称星空都在掌握之中的偌大帝国,也低下了头颅,割让了土地。 为了对抗他们。 中原的贵族们从历史中重新捡起来马政。 这一古老的政策。 只不过在新时代,老政策发挥出了新的面貌罢了。 执政者为了挑选出合格的战马。 会专门通过种马利用基因选择技术来优化马匹族群的质量。 优化出生的马驹,则会送入北地的农民手中。 让他们来供养这些马驹。 洪武年间,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户籍制度。很多当时随着洪武大帝征战南北的养马人,在北地安家落户,成为了育马匠。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 所谓“黄册”制度,需要配合“里甲制度”来推行,即洪武大帝把当时百姓分为军、民、匠三类,并且每百一十户为一个“里”,每个“里”设有十个甲,把每个“里”的住户按照籍贯、姓名、人口、田宅、地亩等逐一登记,送给户部,每十年户部就会派下官员,进行核查,通过核查来比对地方上给予的数量,从而进行更新。因为送到户部的官吏下到地方上时要用黄色的纸包裹着令状,因此被称为黄册。 而大明帝国的匠籍种类繁多,有马匠,术甲匠,有铁匠等等等等。 繁琐无比。 虽然在当初核定匠籍数量时,尽量让各个匠人的工作量尽量平等。 但是随着政策的变化,工作量也早就脱离了最初核定者的初心了。 就如马政来说。 洪武年间。 马政有三种方式,第一是“计亩养马”,一匹公马对应五百亩灵地,母马翻番,领养者可以免除上缴公粮。第二是“计丁养马”,根据任务量的多寡领养不同数量马匹,其中规定:马匹有死亡、或者出生数量不够,就要相应赔偿。第三是“计户养马”,按照民户数量来领养马,江南和江北数量上有所不同。同样,马匹没了,以“差役”形式进行赔偿,当然,领养者可以免除劳役。 虽然当初设计时这个政策看上去还算个“利好”,比术甲匠时不时加班几天几夜不见天日。马匠还能拥有自己的灵田。但是养马并不是个轻松活。按照朝廷的意思,就是保证大马生小马,不能将给马养死了。 所以很多本身不是匠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