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大明财政 (第2/2页)
量也必然也相应增加。 而同样的户数,军籍的人口一般还比民籍要多。 这对帝国的财政压力来说,必然是越来越大的。 更别提,这大明王帝国,更是以不会理财著称。 上一世,大明帝国如此,这一次更是如此。 之所以王安之会知道这个情况,原因也很简单。 王安之刚刚入学时期的孙教习影响到他的,孙教习以前是科举入了仕途,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辞去官职后来当了教习。 他就不止一次吐槽过。 太祖时期的工资,到万历年间,就涨了十倍。 而现如今,物价都翻了百来倍。 这样的吐槽话语。 活生生得像自己上辈子的那些熟悉的朋友。 所以王安之也只是说了人口。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他也不好意思说。 人口增加,科技发达。 必然意味着社会的总财富增加。 而国家财政没有增加,那么财富最后流到了谁手里? 答案也很简单。 就是这车里的人群手里呗。 那个族人也点点了头。 笑了笑说了起来他的见闻。其实这里北上的商人,是隐隐以他为头目的。在家族中,他的话语权也是有一定的威量的。 所以他一开口,众人也开始听了起来。 他对这大明帝国的情况也深入浅出的讲了一下。 作为一个行商之人,他懂得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即使是面对自己的族人,只是一个小孩,他也只是讲了一下自己行商过程中所看到的东西,并不添油加醋,只是如实诉说。 讲诉着这些年不同地方的卫所所发生的不同东西。
大明帝国开国之时。 既要面对北方虎视眈眈的大元残余,又得镇压地方上的反叛势力。 所以对军户的数量都是以支持扩大为主。 各种政策方式其实都是在鼓励军户繁衍人口。 比如说放任他们不事生产。 因为在那个年代,自己边疆多一个士卒,自己就多一份力量。 而随着神州既定,山河表里恢复安稳,大明帝国的术甲技术也是一日千里的发展着。 北贼慢慢变成了疥癣之疾。 民间的反叛更是无从说起。 因为这是修行者的世界。 你能想象着农民凡人拿起锤子锄头像修行者冲击的样子吗? 科技的发达,让底层人民饿不死早就成为了现实。 只要饿不死,大明帝国的百姓们总是对一切都充满了忍耐。 这是一个最会忍耐的民族。 在民间拥有庞大实力的世家大族不一样,他们都在大明帝国的成长中分到了好大的一调羹。 没有办法,军方为了自己的利益。 也只能无限度的发起战争。 南下荒芜之地。 征服安南,占领沙捞越。 一个个海外领都成为了大明冒险者的天堂。 而这样的收获,只不过让军方勉强吃饱罢了。甚至对于一些地方来说,这些事情与他们丝毫没有关系。 比如内陆的一些军户们,他们就没有这样的待遇。 九边离他们太远。 海洋又根本一辈子都见不到。 那边的士卒甚至喊出来保七争八的口号。 保证七个月的军资,争取拿到八个月的军资。 军资不仅仅包括士卒的粮饷。 也包括他们修行的资源。 更包括术甲火药等消耗类物资。 一些士卒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偷偷跑到外面干私活。 甚至一些太贫困的地方,出现了逃兵的现象。 这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王权高度集中的时代,是实在难以想象的。 原因也很简单,很多时候不是逃兵,大家只是出去干点私活。 而这点私活也是上面领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但是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 高层又下命令要杜绝它。 解决一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不是解决问题本身,而是解决出现问题的人。 于是乎总是有各种巡查监督出现。 一旦抓到士卒干私活。 要么跑过来重罚,要么就只能说是逃兵了。 一旦真是以干私活被罚。 不仅仅是本人被处以惩罚,上级同僚有一个算一个,通通都得吃官司。 于是乎,这样的士卒只能众望所归的成为了逃兵。 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时代的笑话。 所以每年的士卒分配又是一个斗智斗勇,比拼关系的年代。 要是分到偏远贫瘠的地区。 这辈子要是没有什么天大的机遇,能配齐修行物资都算是祖上烧高香,着实不错了。 不过话也要说回来。 偏远地方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在大明帝国,军户的科举制度是看士卒所驻扎的地方的。 如果自己不幸去了偏远地方。 倒是可以让自己家族里的人转籍到此地。 这样的话,自己家中之人就可以享受偏远地区乡试的机会。 也就是上辈子常说的高考移民大明版。 这也实在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