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 悬赏台 (第1/2页)
这样的事情其实早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甚至可以说是司空见惯。 毕竟一件事情,如果出现一年,那是新鲜事,如果出现十年,一百年,甚至一千年,那就叫历史,叫传统。 就比如对马林来说。 虽然他父亲不什么军户,但是毕竟如今也是边军大将,所以他也算得上是边军出身。 或者准确来说,是边军将门的少爷出身。 从他涉世以来。 就只知道边军比这些地方守备要强。 强在修为,强在薪酬,强在待遇,强在意志。 至于为什么强。 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难道还有什么为什么吗? 至于有些地方守备过得苦哈哈的日子,抱歉,他可能也只是有所耳闻,并不关心,甚至就算是知道了,他也会觉得这是正常的。 毕竟在他眼里,那些内陆有些地方,那些士卒年纪都可以当自己爷爷的爷爷了。 靠他们能干什么? 那些人也就是个门面货。 除了欺负欺负不会修行的老百姓。 其他时候是干啥啥不行。 时不时还给他们找点事情,要让边关来点支援。 但是马林没有想到,他们的日子会这么苦。 当然,这些人也是不知道明代财政运行,才会说这些话。 其实在王安之上辈子,明代的财政就是一个非常非常奇葩的存在。 按照现代税收制度。 比如说新中国。 那是地方税务机关收取税后,按照中央税地方税分配比例,分别缴给地方或者中央。 但是明代却完全不一样。 它不一样的点其实不大,但是造成的效果是天差地别。 它所有的税款是地方上收取的。 但是地方上收取的税款后并不是按照固定比例上缴中央。而是说,它地方政府自己看着办,比如说要满足地方政府的办公费用,要留给卫所的协饷,还有满足地方上其他开支,比如说修路啊,修河堤啊,还有给藩王俸禄啊等等等等。 这些钱去掉之后,剩下的钱却不是直接给中央。 而是到京城后,给各个部门的。 比如说去户部给了点,然后内库给了点,去了承运司,承运司说要给点,那就给了点,大理寺给了点,工部给了点。。。 等等等等。 可能最后进了户部太仓库连当时地方上进来的十分之一都没有。 奇葩吧。 这样的cao作。也导致了大明朝在开国时分还闹出个空印案。 所谓空印案,大致就是各地来的大臣拿着盖官印的白纸账本进京,在汇报前临时填数字,据说是为了节省“往来舟楫”的时间和开销。 当然,事情发展下去,肯定最后暴露了,不出所料,我们的朱元璋皇帝龙颜大怒。据说杀了个人头滚滚。当然这个据说不同文献也有不同记载,明史的说法是砍了一个,剑桥中国史的说法是杀了几百,吴晗的说法是“空印案与郭恒案连坐被杀达七、八万人”,此事牵连巨大则是肯定的。 可能更令现代人称奇的是,大明朝地方上收取的税俸,还不是金银之类的东西。 这些税俸,可谓是种类繁多。 它们可能是铜钱,可能是大米,可能是丝布。 可以这么说,上辈子大明能挺过两百年,也真的是太祖爷保佑。 王安之这辈子的大明帝国财政方面即有更奇葩的地方,也有正常的地方。 比如说,奇葩的是大明帝国没有农业税。 这是明太祖在位时候废除的税种。 虽说这税早在天唐时期就废止了,但是架不住前朝又横征暴敛,又开始收取了。 原因两个,一个是太祖皇帝当年也曾经帮住地主在地里干活,知道耕作人的辛苦。所以当了皇帝后,大手一挥,给农民免了这苦。 第二个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亩土地上产物是越来越多,但是农业作物是太不值钱了,而又需要吏员辛辛苦苦去收税,可能付出的精力远远超过收获。 这么一说,没有农业税倒也是正常。 其他奇葩的方面则是,即使到万历王朝,所有的税费都是地方收取的,连海关税都是直接属于地方的。 再比如说大明帝国在货币方面的信用是堪称让人绝望。 常常因为超发货币让它的皇家货币被人当做废纸。 等等等等,奇葩的地方一时还说不完,这里也不展开说了。 正常的地方也有,比如说,此方世界是修行世界,大明帝国收入最高的税费是对修行资源开采时候收取税费。 比如说,大明帝国拥有一些垄断行业。这些垄断皇商给这个王朝续了好大一口气。 当然,这里的内容如果细说,可能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所以讲诉者也不细说,只是稍微说了一下大明帝国现在确实在盛世之下,有着些许问题。 只不过这话一说。 难免让车内众人气息一滞,气氛变得安静了一点。 毕竟怎么说,盛世才是他们这些世家发展的基础。 但是这盛世之下的问题,确实是他们世家制造出来的。 说句难听点的。 大明帝国在这山西布政司获得的税俸,还比不上太原王氏拿到的财富多。 这些话也不足为道了。 在这样的氛围中。 气车慢慢开到了指定的地点。 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