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中原烽火(七) (第2/2页)
各郡县兵马过少,郡尉、县尉多不设,其权合于太守、县令,太守、县令又多文士出身,贼寇一起便难以抵御,朝廷传檄之营,常在千里之外,缓急难救且疲弊军士,若此发不改,天下难安!” 朱隽心里咯噔一下,心说:“华安你扯这些干什么?此乃祖制,我们做臣子的哪能说改?要是传到御史台那里可由你好受的!”于是忙拉高声调道:“孤闻李将军善养士卒,精于用奇,可否细说一二?” 我这时也醒悟过来,听到朱隽问话,不假思索便道:“为将者,内治心志外治军伍。治心者养气凝神, 山崩不色变,百辱而不怒,孙武、韩信是也。治军伍先练精兵,正如剑当有锋,无锋则为顽铁,选锋亦是察己之途,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靖以为,知己当从选练士卒始,故颇为重视。“ 傅燮赞同道:“度辽将军所言甚是,孙武曰,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而选于未教之先,司马法言道,选良次兵,益人之强,尉缭子亦曰‘武士不选,则众不强。’有精兵而后方可言出奇,陷阵败敌。此法深得孙吴要义,无怪乎将军能北逐鲜卑,南镇羌胡!” 朱隽大笑道:“诸位将军皆是一时俊才,有尔等助朱某,何愁不能诛灭荒巾,以安社稷。只可惜军中无酒,否则定要与诸公痛饮一番!” 戌时,朱隽与我们又一次研究完长社战事,正要各自归营的时候,突然听到:“报。。。左中郎将传檄!” 我们赶忙有转入中军帐围在朱隽下方,只见朱隽手中拿着一截长尺二寸的木简,简头插着三支羽毛,显示事情特别紧急。朱隽微微握紧羽檄,抬起头来逐一扫视诸将,沉声道:“决战之时已至,众将听令!” “在!”“李将军!尔即率本部骑兵东南行六十里渡洧水,绕至贼军后方潜伏,军行前多备油麻等引火之物,待子时,以长社城头举火为号,从贼后方纵火,趁势杀入,不得有误!”“诺,末将领命!” “傅司马!”“属下在。”“ “尔率本部精骑李将军同行,待李将军伏于贼营后径直向南,收复颖阴!”“诺!” 朱隽握住阴修的手说:“此次还须有劳阴太守同行,傅司马夺回颖阴后一应政事交与汝,先设郡治于彼,待阳翟收复后再还治。”阴修笑道:“同是为君分忧,何谈劳苦,下官这就去准备。” 我和傅燮先行离开后,朱隽又下令余下的步兵和战车编为一军,由自己亲临,直接过大营西面的浮桥,从长社的西北方杀向黄巾军。诸将依令准备,一时间营中灯火通明、人影幢幢,由于训练有素,并没有人喊马嘶的情况出现,只听得细碎的脚步声和兵甲偶尔发出的碰击声,如果有人从营外刺探,连这些声音都很难听到,更无从判断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郑玄同今天可是受够了气,想着当自己领着王刺史等一干人挨家挨户上门征粮时那些主事人看自己的眼神,那个厌恶,那个轻蔑,那个讥诮,这气就不打一处来。好不容易筹齐了二万石军粮,王刺史却命自己先行押粮至大营,还把管家郑宝留下,说是继续协助筹粮。天啊!还筹阿?罢了,我郑经算是把乡亲父老得罪光了! 刚来到营门,正巧看见朱隽领着众将佐出营而来,郑玄同忙躬行一礼,抬头满脸堆笑道:“右中郎将大人,幸不辱命,已筹得军粮二万石,王豫州令下官先行押至,其余部分不日内亦将备齐!”他心想:“再怎么说也得夸奖两句,抚慰一下我吧。”哪知道朱隽只是微微颔首,甩下一句:“即刻与长史交割。”便匆匆带兵走了。 郑玄同在肚子里暗骂道:“骄傲什么啊,南蛮子!要不是汝南那边要我全力协助官军,我才懒得理你呢!惹恼了我,我就再卖一批兵器给太平道!” 好在长史和薄曹掾史都是知礼之人,郑玄同交割粮草还算愉快,他看看天色已晚,本想在军营将就一晚,突然家僮郑安满脸大汗地跑进帐来大叫道:“主公,大事不好了!” 郑玄同眉头一皱,问道:“何事?莫不是黄巾贼攻至?不会啊,段长史和我说贼军还在长社与官军对峙呢!”郑安喘着气道摇头道:“是。。。。。。是王大人,他,他。。。他把东庄的五千石粮食给征用了!” “什么!”郑玄同从席上一跃而起,抓住郑安的肩头大声叫道:“王刺史!他怎的找上吾家?” “主公,王大人先是对管家说天色已晚,回城不易,想在东庄上借宿一晚,管家想着也没什么就答应了。哪知王大人到庄里不久就说要征用军粮,家中猝不及防,东庄粮仓又不像西庄地窖隐秘,少时便给查出了,王大人命人封了粮仓,随即调人运粮,现在只怕已运走了大半!” 郑玄同惊得一屁股坐在地上,灾荒之年粮食最金贵,五千石啊,那得换多少金银珠宝,田地奴婢啊!“哼!好你个王允、朱隽,这笔账,郑某记下了!”他咬牙切齿地说道。 (1)朱隽已封都亭侯,当时侯可称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