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南宋当皇帝_第29章 大朝会(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9章 大朝会(2) (第2/2页)

/br>    一场汉中大战,众将都是打出了血性,殿中竟无一人退缩,无一人畏战。

    兵部尚书魏了翁想要阻止,看到赵竑目露赞赏之色,似乎在轻轻颔首,犹豫之下,出来奏道,换了说辞。

    “陛下,鞑靼虎狼之国,兵强马壮,以劫掠为国策,乃是我大宋心腹大患,早晚都要对付。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臣附议曹将军,早些对鞑靼用兵,恢复中原,以绝后患!”

    战争打的是国力,打的是后勤。大宋粮草充足,兵强马壮,新火器陆续装备军中,再加上士气正盛,似乎没有理由退缩。

    “臣附议曹将军!”

    “臣支持北伐,臣附议曹将军!”

    “臣也支持北伐!”

    赵竑看了一眼殿中臣将,文臣们回应寥寥,武将们纷纷走出请令。

    一场场恶战,一场场胜利,让这些大宋边军的将领们,个个都成了狂热的好战分子。更不用说,恢复中原这件名垂青史的国事了。

    “陛下,只有恢复了中原,才能兵发辽东和西域!陛下,切不可犹豫不前,半途而废啊!”

    孟珙的声音响起,慷慨激昂,群臣惊诧,赵竑不由得莞尔。

    犹豫一下,就能半途而废?

    中原和燕云十六州还没有收复,已经想要染指辽东和西域,孟珙的胆子,也是不小。

    “陛下,陕西刚刚平定,千里无人烟,盗贼横行,百废待兴,民力匮乏。此刻若是北伐,恐怕粮草不济,驿道不通,难以支撑大军北伐!”

    新任的陕西安抚使陈隆之走了出来,朗声上奏。

    恢复两河,西路大军必经陕西。陕西才回归刚刚一年,地方上还没有恢复,提供北伐大军粮草,恐怕够呛。

    陈隆之的话,让殿中的喧嚣鼓噪,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陛下,去年南方各地也是水旱连连。浙东大水,江西大旱,广东又是叛军作乱,民生凋敝,四方不靖。此刻北伐,恐怕国力不足以支持。陛下三思!”

    片刻之后,御史中丞李宗勉也是出班上奏。

    虽然他知道,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但刀兵不祥,还是不要妄动干戈。

    “陛下,北地残破,人口不过两三百万,即便是北伐成功,将士血流成河不说,还要从江淮移民填充,再派数十万将士戍守。耗费千万,得一满目疮痍之地,于我大宋何益?我大宋内患频频,国力匮乏,陛下切忌仓促用兵啊!”

    吏部侍郎吴渊,终于开口。

    赵竑看了一眼这位大宋水师主帅吴潜的亲哥,心里冷哼一声。

    这些个江南士大夫,许多人都是利益熏心,心中全无国家,现在终于跳出来了。

    儿不嫌母丑。得一满目疮痍之地,那是大宋故土,大宋王朝北部的屏障。

    难道说,非要天天看着北方故地,无病呻吟,或以泪洗面吗?

    “陛下,鞑靼势大,骑兵纵横驰骋,我大宋边疆太长,鞑靼可随意突入国境。如今金人还在河南,掣肘在侧。不如先恢复三京,然后再徐徐北伐。”

    执政大臣邹应龙,小心翼翼奏道,直指恢复中原。

    皇帝的胆子太大,大手一挥,就是两河数千里土地。万一功败垂成,仓皇北顾,大宋的前途不堪设想。

    “陛下,兵者,国之大事,万万不可仓促行事啊!”

    “陛下,北地残破,贸然用兵,辎重粮草难以为继。陛下慎之啊!”

    文臣们纷纷上奏,殿中又是一片叽叽喳喳。

    诸国使节面面相觑,许多人的目光,都是看向了御座上的赵竑。

    也许,要不要北伐,只有这位高座上的大宋天子,才能乾坤独断了。

    “陛下,今日是大朝会,乃为天子与天下共贺。北伐乃是国事,兹事体大,不如朝后再议。仓促决断,非智者圣君所为!”

    真德秀又是一礼,恪守作为宰相的本分。

    “各位,北伐之事,朝会后再做商讨。诸位还请入座,共庆佳节吧!”

    魏了翁大声说道,规劝各国使节恢复秩序。

    “大宋天子,鞑靼随时可能用兵,求求你发兵,抗击鞑靼吧!”

    “大宋天子,如今列国式微,唯有大宋可抗鞑靼。求大宋天子发兵,北击鞑靼!”

    列国使臣纷纷鼓噪,大殿上七嘴八舌,乱成一团。

    “诸位使节,诸位卿家,且听我一言!”

    赵竑抬起头来,看了看满殿的使者和臣子,朗声一句。

    殿上立刻恢复了安静,一时鸦雀无声。

    赵竑看着众人,朗声说道,中气十足,在殿上远远传开。

    “各位使者,诸卿,你们都放心,鞑靼是我大宋心腹大患,大宋和鞑靼势成水火,必会分出输赢。北伐一事,朕会仔细斟酌,调兵遣将,粮草转运,日后自有决断。”

    他不会立即表态,但给各国安安心,还是有必要的。

    蒙古铁骑纵横驰骋,凶残嗜杀,让世界都为之恐惧。

    大宋为自保,也会竭尽全力。之所以这样说,也是给所有国家一份抗击蒙古国的希望和信心。

    而军心可用,才是他最大的凭借。

    “大宋天子圣明!”

    “陛下圣明!”

    满殿使者,无论是大食等地还是大理国,包括高丽国和东夏国等,都是一起行礼。

    兵锋正盛的大宋何时出马,大宋皇帝没说,他们也没法问。但只凭大宋天子对蒙古国的态度,北伐之事,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诸位使者,你我同心协力,才能共抗鞑靼。到时我大宋王师北上,收复失地,还要诸国鼎力相助。还望到时候不要推辞。”

    赵竑笑容亲切,目光扫向了一众使者。

    外交上的大话空话,谁不会说。

    别的不说,要是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就得东夏和高丽去牵制辽东的蒙军主力。

    “我等以大宋马首是瞻!”

    各国使者纷纷叫道,赶紧站队表态。

    至于那些没有表态、事不关己的,也被赵竑看在眼里。

    “各国使节,各位同僚,请!”

    赵竑告辞离开,真德秀代表大宋朝廷,宴请起了群臣。

    “请!”

    各国使者和宋臣都是举杯畅饮,一片其乐融融,却都各怀心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