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01章 献策 (第4/4页)
青岚端上火烛放在地图上方,照亮了南诏西北方向,薛白忽然恍然大悟。 之前小勃律国也是叛唐归吐蕃,倚仗的是离大唐远而吐蕃会保护它,李隆基忍不了,于是高仙芝千里奔袭。这次李隆基同样忍不了,但要打南诏,必须考虑吐蕃。 如果唐军攻到太和城,而吐蕃出兵支援南诏,这一仗必然艰难。 既然吐蕃大臣梅色想要除掉尺带珠丹政变,唐军更好的办法该是暂时隐忍,等到吐蕃生变,一举攻下南诏。 故而,哥舒翰还能心态沉稳,李林甫还很有底气,因他们已有把握能够说服李隆基。 这设想其实很好。 就像李林甫认为用胡人镇守边关,设想也不错,几个边镇都能看到效果;也像李林甫命张虔陀打压南诏,筑城收质,设想也不错。 李林甫做事,从来都是输在心胸狭窄,手底下忠心可用、文武双全的人才不多,不是胡人就是庸才。 “只需给张垍出一个更好的主意。”薛白思忖着,心道:“激化吐蕃内讧、离间吐蕃与南诏、更迅捷地平定南诏……” 想到这里,他看了看天色,不管暮鼓将近,当即骑马赶去宁亲公主府,望与张垍更早地商定出一个济时之策。 他认为事已快要成了,至少他们很快就能拉拢哥舒翰。 才到公主府,却正见张垍匆匆而出。 “驸马。” 张垍回过头来,眼神中带着些喜色。 薛白策马上前,问道:“驸马这是?” “入宫。”张垍低声道:“事快要成了,哥舒翰与杂胡在宫中发生了口角。” “如此……” “待我拜相,必让你大展其才。” 此时无暇多言,张垍拍了拍薛白的背,给了一个赞赏的目光,迅速驱马入宫。 薛白却不马上离开,而是悄悄递了一粒小金珠子给送张垍出门的亲信随从。 “发生了何事?” “薛郎这太……” “收着,无妨的。我与张驸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也看到了,他方才不及与我讲,但这是关键时节。” “是,薛郎也识得晋国公主的驸马吧?” “曾与崔驸马在虢国夫人宴上见过,他诗写得好。” “圣人知道哥舒翰与安禄山兄弟一向不和睦,今日让崔驸马先在池亭接待他们,让他们和解之后再觐见议事。结果倒好,反倒更不和睦了……” 具体详情,这小厮也说不清,说了个大概。 先是驸马崔惠童取了鹿血让这些胡人边镇们共饮,安禄山也识趣,说大家都是胡人,该相亲相爱。 毕竟是在宫里,哥舒翰也很识趣,说了一句谚语“狐向窟嗥不祥”,意思是同类相残往往后果不好,大家以后就相亲相爱吧。 但不知安禄山是没学识,还是故意的,说哥舒翰还骂他是“胡”,当着崔惠童的面,大骂哥舒翰突厥。 等圣人赶到,见气氛不佳,遂把张垍也招了过去。 至少,张垍得到的消息是这样。 ~~ 兴庆宫。 李隆基原本是希望两个边镇节度使能对南诏之事一起给个看法,但等御驾到了池亭,见哥舒翰、安禄山还是闹得彼此不愉快,他也不生气。 “连朕也不能使你二人和睦不成?好吧,今日先议国事。” 此事之所以现在问他们,倒也与薛白回长安后搅得舆情沸腾有关。 既不能听哥舒翰、安禄山齐心协力为国谋划,听听他们争吵也好。 李隆基遂在御榻上坐下,道:“你等皆是边镇节度,恰都在长安,谈谈对南诏之事如何看待?” 哥舒翰当即执礼,道:“陛下,可否容臣单独禀奏?” 李隆基看了高力士一眼。 因就在不久前,他得到禀报,薛白回长安第一件事就是跑去哥舒翰家中当说客。 只要能让他重振威风,他倒不介意听听那些“直面南诏之叛”的臣子能出什么样的主意。 “允。” 哥舒翰遂小步上前,低声说起来。 “臣以为,阁罗凤敢拂圣人天威,必诛之,然大唐一旦征南诏,难保吐蕃不会出兵支援,圣人何不稍待?假以时日,吐蕃必有内乱。右相之所以暂容阁罗凤巧言令色,实以大局为重……” 李隆基听了,知晓李林甫这是老成谋国之论。 如此说来,前两日薛白在长安市井上,揭破南诏所谓“张虔陀私通阁罗凤之妻”的借口,其实是误事之举,坏了大唐的天威。 虽然南诏叛了,还攻下姚州,但十余年的宰相,用的还算是顺手的。 听过此策,再看向安禄山,李隆基忽然觉得他的建议就没什么好听的了,反正这胡儿一向最害怕李林甫,无非还是向着李林甫说话。 “胡儿,你说呢?” “胡儿也想私下禀呈陛下。” “哈?非得学人。”李隆基不由好笑,道:“准了,上前来。” 安禄山大喜,捧着大肚子上前,一副推心置腹的模样。 “小勃律王都到长安跳舞了,阁罗凤还敢反陛下,气煞了胡儿。该尽快诛之,才彰我大唐天威,否则往后西域小国有样学样,全都叛啦。” “问的就是如何尽快诛之。” “陛下当然该派王忠嗣去平定吐蕃。”安禄山脱口而出道:“王节帅灭突厥,乃大唐第一名将,攻石堡城不去,攻南诏还能不去吗?” 一句话,李隆基目光便凝住了。 有一瞬间,他甚至有了一个极荒唐的想法——这满朝争来争去,倒不如一个胡儿更适合当宰相,知朕心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