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94章 征辟 (第4/4页)
br> 不过,与薛白相比,只看名望、官位,常衮都只能在薛白面前以后辈自居,事实上他与薛白年纪差不多。 一场送别,到最后,王昌龄也没能劝服薛白回去请哥舒翰帮忙。 他不由叹息道:“我因你举荐到陇右幕府,却要眼看你远赴岭南,如何自处啊?” “官场沉浮,常有之事,王大兄不如送我首诗吧?” 王昌龄到今日之前还都在忙着刊报的实务,忽得知薛白要走,实没有作诗的心情,但还是铺开随身携带的纸墨,拿出酒壶饮了一口。 之后,在灞水河畔,他挥笔写下一首小诗。 “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 “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薛白看了,将诗句收好,却是借着王昌龄的笔墨,径直挥笔写了一首诗。 他是早就打算好了要写的,要借着这一首诗,把他受到李林甫、安禄山迫害的事迹流传得更远,把他的声望推得更高。 此时也没甚感情,更不是有感而发。 不择手段而已。 这次,薛白没有用颜楷,写的是行草。 笔走龙蛇地写完,他丢下笔,抬手挥了一挥算是与众人别过,翻身上马,径直向灞桥而去。 众人纷纷上前,看向薛白留下的诗句,题为《因谏南诏叛乱左迁潮阳至灞桥远望蓝关勉诸贤》。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他们有些震惊,不知薛白年纪轻轻,如何能写出这等“衰朽”之句? 再转头看去,薛白已驱马行向那横在天边的秦岭。 ~~ 但其实才过灞桥,薛白就忽然勒住了缰绳。 “郎君,怎么了?”刁丙问道。 “我去买些胡饼。” “我去吧。” “不用。” 薛白说着,下马过去买了胡饼,从马背上拿出一个包裹,放在饼摊上。 “这是给阿婆的。” 卖胡饼的老妇一愣,喃喃道:“郎君是?” 薛白已拿着胡饼转身走了。 那包裹里是一大一小两套衣物,三年多以前,薛白与青岚从这里走过,受了这老妇人的恩惠,他知老妇人最疼孙儿,路过便带些礼物。 可惜,今日没见到那赶驴车的老庄头。 薛白咬着热乎乎的胡饼,心想着这些,看着秦岭上方的云卷云舒,反而是难得放松下来。 …… 半个时辰后,老庄头赶着驴车回到了灞桥。 “咦,孙大娘,穿了新衣裳啊?” “怪了,今日有个郎君,放下这包裹就说是送我的。” “莫不是人家落的……” 说话间,却有四骑快马赶来,其中一个穿着男装、眼神有些凶的女子驱马过来。 “你们,可曾看到一个英俊郎君从这过去?往潼关还是蓝田方向走的?” “这……” 一串铜钱已经被丢了下来。 老庄头瞪大了眼,不知孙大娘今日是发了什么财运。 “蓝……蓝田。” ~~ 蓝田驿。 天黑了下来,因没听到长安城的暮鼓,刁庚觉得像是少了什么东西似的,浑身不自在。 “阿兄,没有鼓和宵禁,我咋觉得慌得很。” “用郎君的话说,你需要秩序。” 说话间,刁丙有些警惕地看向了四周,小心提防着。 据说就是在那个大堂里,圣人派出的禁军,追过来活活勒死了驸马薛锈。 但十余年过去,此处已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空气中弥漫的只有马粪的气息,因为过往商旅太多,马鸣声不时响着。 刁氏兄弟才拴好马,见薛白已走向店家,于是连忙跟上。 “有题诗板吗?” 唐人爱诗,酒楼客驿往往都有诗板,供人题诗留名。薛白打算把今日写的那首诗留在蓝田驿,增加些用处。 “有,在后面,郎君自己过去吧。” “多谢了。” 上元节才过没多久,月亮还算圆,很亮。 薛白于是往驿馆后方走去,路上见到一口井被封着,不由在想,与薛锈同行的一些人,尸体是否就埋在里面? 明亮的月光下,走到了题诗之处。 那是个小亭,亭中却正有一人在题诗。 此人身上穿着一件有些过于宽大的白绸长袍,身材颀长,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握笔,嘴里小声地自语诗句。 他听到有人来了,回过头来,笑道:“小郎君也来写诗?” 薛白没听清这人方才念的什么,但能感觉到那诗句韵味极佳,又见对方是个五旬老者,遂应道:“先生诗写得好。” “客驿住着无聊,随意作诗罢了,郎君可要与我共饮?” “晚辈不会饮酒。” 说着,薛白上前,无意中看到对方写的诗,那字迹竟是洒脱至极。 “满窗明月天风静……” 他念了一句,心里意识到了什么,试探着问道:“先生喜欢写月亮?” “是啊。”老者负手抬头看向天上的圆月,“从小就爱看月亮,我觉得它像镜子。” “镜子。” “你看,天上的神仙也在看着这面镜子,他们在另一面。你若看仔细了,许能看到神仙。” 说罢,老者朗声而笑,像是被自己逗笑了。 薛白也不由跟着笑了起来,觉得自己贬官这段时间若能与这位结交,倒也不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