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代_第五十八章兵家~亚圣吴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八章兵家~亚圣吴起 (第5/6页)

资源,均略显不足。

    吴起变法:强军3.0版在魏国受到排挤,吴起到楚国后,开始施展其全面的军事、政治才能,将改革推进到了3.0版。

    吴起变法的全面内容,一言难尽,但是,从其中几项政策,可以看出:吴起对楚军的改造,比在魏时更为彻底、全面。

    吴起在楚,组建了一支“选练之士”。

    与魏武卒只依靠河西不同,这支“选练之士”是从全体楚军中选拔的。

    同时,这支楚军的财政来源,是通过削减封地收入,充实国库后成立的专项“基金”。

    可以说,吴起当初创建魏武卒,只算是一个“试点”,尚未推广到全国。从此开始,强军改革,得到举国之力为后盾!

    吴起在魏国时,参与了李悝变法。

    比之李悝的变法,吴起的变法非常“凶残”。

    打击旧领主,加强中央集权。没收他们的私兵、削减其封地、收入,甚至把旧贵族迁徙到偏远地区。

    没有功劳的贵族不得世袭,官位不得世袭,这也意味着:底层人士,通过战功,可以实现阶层逆袭!

    整肃官场风气,削减大臣俸禄、特权,以严刑峻法来整肃吏制。

    吴起极端、激进的变法方式,使楚已经接近后来的秦,成为一台战争机器!

    当然,在旧贵族强大的楚国推行如此激烈的措施,也注定了吴起最后的命运···

    一将之能当然,短短几年,楚军要在战斗力上碾压对手,也是不可能的。

    将略,仍然是胜负关键。

    吴起对魏作战,史料信息不详,但透过零散的信息,仍然能看出吴起惊人的将略。

    此战的起因,是魏赵开战,赵求援。

    楚军先在州西击败了魏军,又穿越梁门,抵达林中,切断了魏都安邑与河内郡之间的联系。

    攻赵魏军后援缺乏,士气顿挫,被赵军大败!丢失了黄城。

    可以说,吴起用兵之精准,比后来孙膑的“围魏救赵”,有过之而无不及。

    吴起在抵达林中后,饮马黄河,并没有立刻大举进攻。

    这是史诗级的威慑战略!

    驻于林中,几乎可以将魏切为两半,为魏所不能忍受。

    同时,从林中出发,无论是进攻魏都安邑,还是攻略魏后来的都城大梁,都极为便利。

    可以说,吴起的方略,使魏十分难受。

    要打吧,兵力不能呼应,林中易守难攻,很难取胜。

    不打吧,这么耗下去魏国有分裂之险!

    其实,并没有证据表明吴起击败的魏军是他当年自己cao练的魏武卒。但从吴起攻到的位置,以及魏武卒后来对秦、齐作战的表现看:魏武卒正在“过气”。

    如果不是楚悼王去世,吴起被迫回国,这一仗,吴起可以狠狠地敲一笔,甚至一举奠定霸业!

    当初,吴起离开魏国前,对着黄河哭泣:王不用我,这片土地必然被秦人夺去!

    胜负兴衰,有时,真的只决于一人而已!

    魏武卒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曾站在变革大潮的浪尖,以专业军队欺负不专业的军队,自然威震天下。

    吴起到楚国后,将军事改革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荀子·议兵》中记载: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那么吴起的魏武卒为何敌不过秦锐士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魏武卒其实是募兵制最早的雏形,魏国大将吴起为了打造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他决定把魏国境内身强力壮的男子,都集中起来,经过训练而组成一把对外扩张的尖刀。

    为了激励士兵上阵杀敌,吴起提出了“一人入伍,全家光荣”的口号,只要身体素质能达标,能够通过魏武卒的选拔,分分钟能成为人上人,因为魏武卒全家免赋税,并且还会被赏赐田产房宅,奖励多时,竟高达百亩之数。

    魏武卒是经过选拔,合格者会得到赏赐,最后再去上阵杀敌,而后来的秦锐士则不是如此,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对军队实行的是军功制,换句话说,军队不挑人,只看军功,什么人都可以入伍,只要你能得到敌人的人头,就可以有爵位,成为人上人。

    看到这,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就换句简单的话,那就是魏武卒讲究的是多得多劳,而秦锐士讲究的是多劳多得,而最后让魏武卒走下神坛的也正是多得多劳这四个字。

    魏武卒为何敌不过秦锐士魏国士兵通过了武卒的选拔之后,会立即得到封赏,未见其功,反倒赐田百亩,这其实只会让士兵想方设法通过考核,那么通过考核之后,他们上阵杀敌真的会勇往直前吗

    其实未必,因为这些魏武卒会变得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因为只要自己活着,那么家里就不会有赋税,只要自己活着,该有的一切都有,但是如果自己死了,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南柯一梦,这就导致了这些武卒并不关心能不能打胜仗,他们考虑的是先要保住自己的小命,其次才会考虑奋勇杀敌。

    而秦国想成为士兵很简单,没有魏武卒那么高的要求,又是负重奔跑,又是能拉开十二石的弩箭,又是要在半天跑完百里等等,这些统统不用考核,因为秦国讲究的就一条,拿敌人人头换军功。魏武卒和秦锐士一旦开战,魏武卒想的是如何保命,秦锐士想的是用他们的人头换取军功,可想而知,魏武卒又怎么会是秦锐士的对手呢

    举国体制的强军政策,显示出惊人的生命力,也成为后来列国军事变革的主要方向。

    而吴起本人,更是胜负天平中,最重要的一各砝码!

    决定诸侯兴衰的因素非常多。不过:吴起、孙膑、商鞅大才的去就正是国运的风向标。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敢为天下先的魏文侯魏斯为富国强民,四处广纳贤才,吸引了大批当世英杰齐聚魏国。在西门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