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_第一百四十六章 富国之论!皇帝麻了!!!(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六章 富国之论!皇帝麻了!!!(求订阅!) (第4/5页)


    这话一出,张说连忙说道:“陛下还请息怒,这些外邦蛮夷,性格耿直,向来直来直往,不知什么叫含蓄,才敢这么说……”

    “不,张师,这文章全篇都没有说他们,而是在指摘我,他们生气叫我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李隆基气得够呛,即便是张说这样说,也无法让他息怒。

    张说一时间也无话可说,心中忍不住怒骂这些外国人,真是得寸进尺,一直把他们供着,就真把自己当爹了?

    李隆基此刻也冷静了一些,他皱着眉头,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了。

    事实上,随着这些日子渐渐冷静下来,他时不时翻看那篇文章,哪怕每次看还是感到生气,但渐渐地,他也能理性思考问题了。

    面对书中的质问,他无法回答。

    这盛世。

    究竟是谁的盛世?

    大唐的子民,就不配享有这盛世吗?

    对待那些外邦人的时候,李隆基有的时候比自己本国人还要信任——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外邦人远渡重洋,来到这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国度,自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

    就像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宠幸宦官一样,宦官是无根之人,再怎么嚣张跋扈,也只能和皇权站在一起。

    这些外邦人也是一样。

    无论是让他们当上大官,还是让他们掌握军权,李隆基都表现得相当大度和开明。

    在李隆基这里,外国人的确比本国人更尊贵一些,也更值得信任。

    然而。

    那篇文章的出现,如同晴空惊雷一般,让李隆基愤怒,让他抓狂,让他气抖冷,可随着冷静下来后,他也不得不开始面对那篇文章提出的诸多问题。

    这盛世。

    并不是百姓的盛世。

    其实早些年,当玄宗李隆基初登大位的时候,并不是现在这样,他拨乱反正,整治外戚,打击世家大族,清查土地兼并,做得相当不错。

    可干了这么久的活儿,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全然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

    当那篇文章出现时,李隆基逐渐清醒了,他还没有彻底的昏庸。

    李隆基深深呼吸一口气,看向一旁的丞相:“张师,先不抓他,您来写一篇文章,好好驳斥他吧。”

    这话一出,张说没没办法再反对,只能领命。

    回到住处后,张说认真看着苏澈的那篇文章,沉思了良久,随后开始写了起来。

    文坛领袖终究是文坛领袖,他的文采,他的功底,绝对不是翰林院的那些御用文人能相提并论的。

    一篇洋洋洒洒八千字的《大国论》,被他写了出来。

    书中从各种角度,论证了这万国来朝的好处。

    同时还引经据典,写得有理有据,不像是那些御用文人那般,只知道闭着眼乱吹。

    很快,当这文章刊登上邸报上,再次引起了无数讨论。

    只因这文章的作者,是当代文坛之领袖,当朝之丞相所写!

    一时之间,无数文人雅士,赞不绝口,纷纷感慨的表示,这才是真正的大国之论,定能将李太白那歪门邪说辩得哑口无言!

    而苏澈看到这篇文章后,却是微微一笑。

    终于等到了一个有分量的对手了……

    此前那些翰林院的御用文人所写的那些文章,苏澈自然也看到了。

    他都懒得理。

    和这些人辩论,但凡说了一个字,都算苏澈输。

    可这样一篇文章不同。

    这是当朝宰相,文坛领袖,张说之文!

    在这篇文章中,从各方面论据了为什么不断举行万国来朝,文化、政治、传承、世界影响,万世之格局。

    一句话,你只看到了眼前的苟且,而朝廷却在谋划未来之基业。

    万国来朝吸纳天下人才,为唐所用,让本朝前所未有的强盛。

    这岂是那些蝇头小利,可以比拟的?

    张说这些话,都是从实际出发,并不是无脑的吹。

    事实的确如此。

    唐文化的影响力,遍及天下,影响万世之格局,同时吸纳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无论是文人,还是武将,都有很多很多。

    那些生于草原的胡人,就射箭骑马来说,比中原人厉害太多,很容易就当上军官,执掌兵权,他们有天生的优势。

    面对这样一篇文章,苏澈微微一笑,随后铺开宣纸,开始写了起来。

    只见纸张上的标题,赫然是三个大字。

    《国富论》

    这文章之前苏澈写过一次,此刻再次写起来类似的文章,自然是驾轻就熟。

    既然张说这样的文坛领袖,喜欢和自己空谈国际影响,大谈文化政治,说什么世界布局。

    那苏澈就好好来论述一下,到底如何才能将一个国家变得强盛。

    国富论,就是论述这些道理的。

    苏澈将国家,世家,平民,以及外邦的商人贸易,所有事情都原原本本的详细讲述起来。

    天下之间的财富,是有数字限额的,如果想让国家富裕,那就必须要进行内圣外王之道,而不是用无数的财富,去换取名声。

    退一万步来说。

    如果换取了名声,却不将这些名声转化为实际性的收益,那真的是愚蠢到了极点。

    朝贡的贡品也好,赏赐的宝物也罢,这些在国际贸易面前,都不过是小头而已。

    真正恐怖的财富流逝,在于允许朝贡使团沿途和在京贸易。

    同样的物品,在国外是一个价格,在国内却是另外一个价格,在京城又是一个价格。

    外邦人将本国的特产来进行贸易交换,再把丝绸、茶叶、瓷器之类的东西贩卖回去。

    直接一本万利。

    这也是很多番邦朝贡对朝贡乐此不疲的原因之一。

    太赚钱了!

    明明朝廷已经将自己的名声远播出去,却不利用这名声来进行贸易赚钱,反而让外邦商人,让那些世家大族参与进去,一个个赚得富可敌国。

    这财富的流逝,导致了国家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