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九章 伏击 (第1/3页)
第170章伏击 七月初 刘备立吴夫人为王后,此举引起少府令糜竺的不满,因为其妹糜夫饶名份至今是妾室,遂上书刘备希望能追封糜夫人为王妃,并入刘氏族谱。 刘备闻言不允,并斥责糜竺勿要干涉君王家事,而后又在私下对左右言: 糜夫人,商贾之女尔,岂能入我刘氏宗祠。 此言不知怎的在成都传得沸沸扬扬,糜竺闻言后吐血三声,大骂刘备不仁不义,早已忘记当年徐州之恩。 刘备闻言后大怒,欲杀糜竺。 不过在孙乾、简雍、陈到、董和等饶苦苦哀求下,刘备考虑到糜竺功高劳苦遂饶他一命,而后革其官职,除其爵位贬为庶人,并发配至南中铁矿。 糜竺的骤然倒台,让所有人猝不及防,不过还来不及他们仔细琢磨,很多聚集在魏延、糜竺等元老派周围的士子遭到刘备弃用,一时间人心惶惶。 不过在糜竺被押往南中后,成都传出的另一则消息,让所有人恍然大悟。 糜竺在私下曾对左右: 世子刘禅顽劣不堪,恐非明主也,二公子刘永年纪虽,但生伶俐,又好读书,若大汉交到他手里我等才可放心,更何况文长也曾夸赞过刘永聪慧,以文长之能总不会看错人吧。 听听这是什么话,你可是元老派的擎之柱啊大,话是要负责任的,不扶长却扶幼,你们元老派想干嘛,行伊霍之事?。 糜竺,你糊涂啊!! 至于糜竺口中的魏延,众人很有默契的不谈,夸个人怎么了,我还经常夸邻居家的孩呢,这不能代表什么。 作为季汉的政治中心,成都有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搅动下风云,更何况糜竺倒台这种惊消息,毕竟谁不知道他背后站着的是魏延。 …… 七月份的秦岭,是气候最多变的,波及北方的干旱仿佛对这里没有什么影响,依旧电闪雷鸣,依旧倾盆大雨。 武关道 张辽使劲抹了一把脸,将飞溅到脸上的泥点抹净,然后抬头看向正在努力疏通道路的大军,心里全是忧虑。 从七月初离开长安后,张辽命令全军放弃所有辎重,包括但不限于旌旗、甲擘粮秣等,一切能延缓行军速度的物资,只携带一把环首刀,一件单薄的衣衫,够三日所用的口粮罢了,为的就是尽早赶到武关。 至于曹cao嘱咐的前、后军应相距五十里以防汉军埋伏,随着越来越深入武关道,这一点早就被张辽抛之脑后,不是张辽不懂,而是实际情况不允许他这么做,不然夏侯惇早就派人来提醒前军保持距离。 武关道全长七百余里,从丹水出发到武关,只有不到三百里的距离,而且道路宽敞,又可借助水道来完成进军,因此汉军很快就会抵达武关。 而曹军就不一张,从长安出发到武关有近五百里的路程,再加上武关道自出蓝田县后将深入秦岭山脉,道路也变得崎岖险要,尽管有霸水河谷可依,但行军依旧十分困难 而且不要忘了秦岭内部多变的气候条件,这一点经历过汉中之战的曹军深有体会,秦岭每逢夏季多暴雨,山洪暴发导致道路断绝的情况在秦岭五道上每年都会上演。 此番种种,就预示着曹军若按照一般的行军方式,就算排除气候因素,他们也不可能赶在汉军之前抵达武关,张辽作为前锋支援武关自然是越快越好。 所以,张辽让全军将士只携带三到五日口粮不等,并传令前方关卡准备好大军所需的粮秣,每路过一个关卡就可重新补给,这样一来大大减轻了士卒的负重,能加快行军速度。 这样的方法用在人数不多的前锋还行,可后方的曹军主力有上万人,像峣关、上洛这些地方不可能储存这么多粮秣,也正因如此,张辽才会选择轻兵冒进,夏侯惇才会选择置之不理。 目前,因曹军前、后军行军方式差异差异的原因,导致两军拉开了超过百里的距离,夏侯惇才刚刚过蓝田,而张辽都已经出商县,距离武关只有百多里。 在行军途中,张辽一边祈祷武关、丹水的守军能坚持住,将汉军挡在关外,一边祈祷不要下雨,千万不要下雨啊。 可怕什么来什么,大军刚出商县二十里,突然黑云压顶,狂风呼啸,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一场持续了两个时辰的暴雨,打碎了张辽的幻想,作为东线战场的老将,他知道这场倾盆大雨意味着什么。 暴雨虽然洗刷了酷热,缓释所有人心中的烦躁,但对这支曹军来无异于晴霹雳,因为所有人都清楚,这么大的暴雨一定伴随着山洪暴发,而他们也只能默默祈祷暴发的山洪不要冲毁道路。 当大雨稍微一点,张辽就迫不及待的派人去前方探明道路,看看是否出现道路损坏的情况,然后待雨停之后再整顿兵马出发。 然而没过多久,一名探子就急匆匆的返回,言明前方原本一条干涸的河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