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复国从始皇帝嬴政开始_第二百七十三章 宣城之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三章 宣城之战 (第2/3页)

狗头军师乔三变建议詹岱赶紧断尾求生,否则会被全歼在武亭山上。

    詹岱心中犹豫不已,两万兵马,怎可弃就弃。

    就在他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守卫祁门县的义军发现了局势有变,于是大胆出击。

    总兵范云龙亲率义军精锐五千,杀向武亭山的清军大营。

    詹岱得报,一咬牙,一狠心,便点了精锐三千,果断向南入山。

    武亭山上的清军都是跟随詹岱南征北战的精锐,并没有因为主帅撤离而军心不稳。

    相反,为了掩护詹岱,被留下断后的兵马更加疯狂起来。

    他们开始在各自佐领的呼喝下,向着山下的明军发起了反冲锋。

    但反复冲了几波,都被明军打了回去。

    崔秀见山上的清军如此顽强,一气之下,令士卒放火烧山。

    见明军要放火,山上的清军慌了,开始不管不鼓向山下冲击。

    崔秀也是个莽撞人,亲自带头对冲。

    山火蔓延,烟尘滚滚,两方凶狠搏杀,一方是下山困兽,一方是山下劲松。

    鏖战一个时辰,大火吞噬了武亭山。

    山上的清军在火海中化为了灰烬。

    冲下来的清军也被明军尽数斩杀,山脚下,堆满了双方士卒的尸体,被山火炙烤的发出了rou味。

    还有一部分清军,向着南北的群山中溃逃,明军没有追击。

    义军统领范云龙与明军取得了联络,得知是京营兵马后,喜极而泣。

    李长祥得知战况后,心中的石头落地,徽州府算是光复。

    于是,他下令各部开始驻扎休整,养精蓄锐。

    义军金经、范云龙两人在安顿好兵马后,前往黟县拜见了李长祥。

    李长祥知道金经是不屈殉国的金声胞弟之后,心中十分敬佩。

    范云龙是前崇祯朝总兵官,也是忠直之人,一直率兵与金经一起,坚持抗清。

    正是因为两饶奋战,徽州府才迟迟没有彻底沦陷。

    在金声与江一殉国的消息传回徽州之后,整个徽州的抗清意志达到了顶峰。

    詹岱在徽州征讨月余,可以是毫无战果。

    李长祥让金经与范云龙继续统领所部义军,他会将徽州府情况急奏朝廷,等候朝廷安排。

    ......

    宁国府,宁国县。

    苏克萨哈率军徒了此处暂驻,明军的动向实在是令他难以琢磨。

    据斥候回报,一支约三万饶明军目前就驻扎在泾县。

    他不知道这支明军是怎么出现的,宁国府此前并没有明军驻守。

    现在他就像是被困在了这里,向西,有泾县明军。

    向南,明军已经拿下了昱岭关,打进了徽州府。

    苏克萨哈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孤军,处境十分凶险。

    左思右想,他决定率军向西北方向的宁国府治宣城撤退,然后进入太平府,寻机过江,返回江北。

    十月十三,苏克萨哈经过在宁国县短暂的修整之后,拔营撤离。

    与此同时,有一支从应府溧水县出发的明军正奉命紧急南下,过高淳县,沿着固城湖以西急赴宣城驻防。

    这支兵马正是直隶总督熊汝霖麾下的张名振部。

    熊汝霖在句容督军,近期扬州和南京的清军没有什么动静,有靖海水师控制长江,清军动弹不了半分。

    所以熊汝霖一直很关心南边的战况,在近期战报送达后,他判断苏克萨哈很有可能入宁国府。

    但宁国府一直空虚,没有己方兵马,熊汝霖担心让苏克萨哈溜走,所以提前布置,调动溧水的张名振部五万人南下,入宁国府驻防,准备给苏克萨哈来一个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得总督军令的张名振不敢怠慢,率部一路急行南下,生怕慢敌半步,使其走脱。

    固城湖西二十里,水阳镇。

    因濒临水阳江而得名,地势平坦开阔,距离宣城五十里地。

    在镇子东侧,水阳江畔,一队队士兵正在往返挑水。

    江水清澈,岸边水草丰茂,时有鸬鹚入水,捕鱼就食。

    野芳幽香,雏菊独生,光阴暗,却也无风无雨。

    一群将领沿岸走来,士卒纷纷行礼。

    领头的正是参将张名振,他一身山纹甲,外有罩袍半掩,腰中悬着长刀。

    苏克萨哈是何许人也,他已经在此前的清军降兵之中打听过了。

    当下的清军之中,有两个年轻人,被称作帝国双壁,一个是伪亲王阿济格麾下的护军统领鳌拜,号称“大清第一巴图鲁”,也就是第一勇士的意思。

    另一人,就是苏克萨哈,被称为军中新星。

    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人在当初帝位之争中,站的不是同一队。

    当时两黄旗拥护肃亲王豪格,而两白旗则欲立多尔衮。

    身为镶黄旗护军统领的鳌拜手握重兵,成为皇位之争中,拥有话语权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联合索尼、谭泰等八人,在肃亲王豪格的府邸密会,并且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称帝。

    后来代善在崇政殿召会议立,鳌拜甚至还动用两黄旗精锐护军封锁崇政殿,不惜与两白旗兵戎相见。

    正是因为鳌拜与两黄旗的强势,才迫使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让步,最后让福临登上帝位。

    所以鳌拜与多尔衮可谓是十足的仇人,若不是前番多铎在杭州吃了败仗,多尔衮早就对鳌拜下手了。

    多铎的败仗,使多尔衮在朝中威势大减,他的对手,郑亲王济尔哈朗,礼亲王代善等人趁机煽风点火,弄得多尔衮焦头烂额,暂时夹起了尾巴,收敛起来。

    后来叶臣又败,丧师失地,更是让多尔衮在朝中的处境变得艰难。

    皇帝福临与皇太后布木布泰对其的态度似乎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