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复国从始皇帝嬴政开始_第二百六十四章 嘉兴盐政案(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四章 嘉兴盐政案(七) (第3/3页)

content2'>

    “日后入了黄泉,也好给阎王当个家奴。”

    景渠双手接过了包袱,发觉有些沉,里面似乎装了银子,不免有些惊讶。

    面前这个叫许成奉的典史,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感激他吧,他和陶明这些人沆瀣一气,做着奴役百姓要人性命的勾当。

    怨恨他,他却又救了自己一命。

    虽然心中很矛盾,但是景渠还是诚恳地道了声谢。

    “不必谢,救一个人比杀一个人简单。”

    “快走吧。”

    景渠挎上包袱,转身快步离开。

    许成奉背着双手,静静看着,直到景渠的背影消失。

    “少爷,杀饶事情,还是我来吧。”

    景渠是陶明要杀的人,但是许成奉不愿让陶明的手上染上人命。

    他没有杀景渠,也是为了给陶明留一条后路。

    深深叹一口气,许成奉正要回转,却是见户房典吏杨吉苗皱着眉头向衙门走来。

    “怎么了?”

    “王氏商行来人了,直接找到咱们县里来了。”

    “什么?现在人在哪?”

    “人马上就到。”

    许成奉心中一惊,王氏商行的人找上门了,看来是后面的主家等不及了,按照各家规矩,他们是不能轻易来海盐县的。

    杨吉苗也是一脸惶惶之情,这王氏商行,不过是摆在台面上的,背后的人才是正主。

    两人便在门口等了一会儿,没多久,就见两架马车停在了县衙门前。

    前车之上,下来一个男子,看上去十分彪悍,站在车下,打量了一下县衙的门面,这才将目光看向了许成奉。

    “在下杭州王氏商行掌柜,王大山,见过二位。”

    “在下海盐户房典吏杨吉苗,这位是典史许成奉。”

    “哦,原来是许典史,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幸会。”

    王大山那一脸假笑的模样令许成奉有些不舒服,看得出来,对方今日是来发难的。

    这时,后车之上的人也走了下来,许成奉一愣,没想到竟然是个女子。

    只见对方一身青色绣裙,发上插着白色的玉簪,脸上胭脂淡淡,玉指轻柔地捻着一方手帕,缓缓走来。

    杨吉苗老脸一红,不知道这女子什么来头,但着实长得如花似玉,一看就是大户人家。

    “这位是桐乡县范家大姐,这回也是前来过问丢盐一事。”

    王大山昂着头,十分神气的向两人介绍道。

    许成奉顿时心中大惊,竟然连桐乡范氏也来人了,来的还是大姐。

    桐乡范氏,与嘉兴潘氏一样,都是名门世家,在各自的县中,都享有盛誉。

    这范氏的家主,乃是崇祯初年就致誓应知府,范德善。

    其在地方的人脉关系,不可觑,应知府,那可是南都脚下的官。

    范家在桐乡又以仁善闻名,经常救济贫苦,被当地百姓称道。

    这盐场的生意背后,范家也是股东之一,负责往南直隶销售。

    虽然这回丢的盐中,不属于供给范家的那一块,但范家出面,一定四大家一致决定的。

    “里面请吧。”

    许成奉请两人入内话,杨吉苗则去安排随行的下人与护卫。

    将两人带到了后院之中,王大山不禁皱起了眉头,哪有招待客人往后院带的?

    这姓许的典史,怎么这般不懂礼数?

    许成奉招呼后院的杂役上茶水,便请两人就这样坐在了院中的石桌前。

    范氏姐倒是没有在意,应邀落座,反倒是王大山不乐意了,责备道:“待客为何不去正堂?莫不是看不起我等?”

    许成奉兀自一笑,答道:“公堂上话,我怕我长了良心。”

    王大山牛眼一瞪,顿时被噎住了,他们做的本就是私盐的勾当,坐在公堂内,好像是有些别扭,或者是不吉利。

    于是他只好气鼓鼓的坐了下来,瞪着许成奉。

    “咱们开门见山,那批盐的去向,查清楚了吗?”

    “没樱”

    “没有?呵,你倒是的痛快。”

    “五日内,便能重新起运一千斤,放心,我们很讲诚信。”

    王大山拍了拍石桌,怒道:“五日,我们已经等不了五日了!”

    “为何?”许成奉奇怪道,一般来,进货那都是提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王氏商行怎么也应当都有五日的存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