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复国从始皇帝嬴政开始_第二百零五章 三王之变,风波迭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五章 三王之变,风波迭起 (第3/4页)

怎么解决问题。

    “此事宜疏不宜堵,我已向监国上奏,只等王命到来便可。”

    姜曰广开口道,这件事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可不好置喙,只能潞王自己决定。

    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抢先一步削去王位,贬为庶民,但是作为阁臣,他们提出削藩,顾虑重重,不宜开口。

    张慎言看了看三人,瞬间看破了他们的心思,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也骗不了谁。

    若是内阁提议将三王削藩,那楚王与唐王心中必然不适。

    到时若弄得生出嫌隙,内阁恐无地自容。

    所以内阁直接不愿意在这件事上多出谏言,索性将问题甩给了潞王自己解决。

    张慎言呵呵一笑,抚须道:“悠悠众口难堵,事有阴阳,只看如何分。”

    “善后之事,几位可有腹稿?”

    姜曰广微微点头,处置的事情自然是潞王钦定,善后的事情那就是他们内阁的事情。

    其实潞王会削藩去位,他们都心知肚明。

    “我已知会陈卧子,让复社发挥一些作用。”黄道周答道。

    “如此甚好,复社当为此用。”张慎言赞道。

    复社,名冠士林,用来引导下人之口,可谓用其所长。

    陈子龙乃复社魁首之一,以他的才智,必然知道该如何去做。

    以三王之怯懦,衬潞王之贤明。

    以家国之大义,召士民之同心。

    因势利导,化险为夷。

    见内阁已有定计,张慎言心中有底,便起身离去。

    唐王已经在太祖灵前跪拜三日,痛陈时事,愤同宗之软弱,骂三王之不孝。

    张慎言还要替唐王理事,劳碌万分。

    近几日,全浙的秋赋已经开始起运,最是关键时候,容不得半分懈怠。

    张慎言要遣御史往各地巡按,以防贪墨。

    年迈的他,坐在马车之中,垂睫闭目,养神暂歇。

    这时,缓缓前行的马车边,来了一骑。

    “张总宪,有舟山急报。”

    “内阁送了吗?”

    “内阁同时呈递。”

    “嗯,递进来吧。”

    骑士将急报自车窗中递入,张慎言不紧不慢的拆开一看。

    是舟山的定海知县夏完淳所发,汇报,有海寇愿归朝廷,请行招安之事。

    张慎言还以是什么大的事情,还专门发了急递。

    不禁莞尔一笑,只当是夏完淳过于年轻,定力不足。

    于是便将信件揣进了袖中,算是知晓,并没有太过在意。

    至于怎么回复夏完淳,那是内阁的事情。

    马车缓缓而行,驶过了永宁桥边,张慎言劳顿无休,觉得腹中饥饿,便令马车稍停,遣人去这杭州城中声名鹊起的包子铺买两个包子果腹。

    店主王顺正好在门前洒扫,此时正是清晨,刚刚开门,店内还没有多少人。

    “哟,客官,您可是头一个!”

    “是吗?那可得多送俺一个。”

    “自然自然!里面请!”

    “来十个rou包子。”

    王顺擦干净手,用油纸包了十二个包子,递给了来人。

    那人付了铜钱,便匆匆返回马车。

    王顺在柜台前,看着门外的马车,又从暗格中掏出了一个账簿,在上面记了起来。

    门外,张慎言透过帘子,朝着店内看了一眼,正好看见那掌柜在奋笔疾书。

    他目光一闪,便放下了车帘,默默吃起了包子。

    菜市河上,舟船络绎不绝,卖鱼卖菜,形形色色。

    没走两步,道边的河中传来了一阵打骂声。

    张慎言不禁奇怪,命仆人停车查看。

    “老爷,是卖盐的打了起来。”

    “怎么回事?”

    “近来盐价飞涨,是有盐贩子不肯涨价,被同行排挤施暴了。”

    “哦?现在盐价如何?”

    “一斤已需三十文,还在持续上涨!”

    张慎言闻言一惊,盐政近来都在由蒋德璟主持,他就没有为此事分心,没想到盐价竟然如此高涨。

    于是他赶紧放下手中的包子,下了马车。

    这时,杭州府的衙役也闻讯赶来。

    河中舟船之上,三五个大汉正围殴一中年男子。

    岸上围观者甚众,但奈何在水中,无法拉劝。

    张慎言来到岸边,大喝一声:“住手!”

    那几名大汉闻讯,却不搭理张慎言。

    边打那人,便骂道:“你这杂种,敢坏行情,就你乐意做大善人是吧?”

    “弄不死你!”

    “你们谢家现在不好使了,明白吗?”

    “什么狗屁,也敢跟我们王氏商行叫板!”

    “你子记住咯,回去给那谢风那个窝囊废,手不要伸太长,盐道上的事,没有他的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