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远嫁 一 (第3/3页)
香拜坟。
仔细一想,好像我们中国的节日就两功能,一是为了团圆,不管是为漂泊游子归家的团圆,还是远嫁女儿回娘家的团圆。另一个大概就是缅怀故人,一到这些节日都要烧香烧纸。节日似乎在传递着:活着人的团圆是为了不忘记死去不能团圆的人。 难得今年的中秋秋收完了,家里团团圆圆一起坐着吃饭,婆婆打发大堂哥在代销店买了几个月饼,冰糖馅的小月饼用白色的纸包着,冰糖咬在牙里嘎嘣的响。 大人们把月饼各自分着给我们小孩子吃,我们拿着月饼在月光下跑着跳着,月亮很白。 小堂姐说,“外面跟白天一样亮!” 小小堂姐说,“我跑,月亮也跑,我走,月亮也跟着我走,月亮都没跟着你们走!” 正说着,那个大电线杆上架的大队广播响了。 “喂!喂!喂!有了有了。乡亲们,我们和隔壁十个村庆祝今年大丰收啊,明天在百果林村小学里面,准备了为期一个星期的社戏。一个星期啊!大家忙完了的秋收的,去赶戏啊,明天10点有一场戏,下午2点半一场戏。” “再说一遍啊,明天开始…!” 没过一分钟,“喂喂!乡亲们注意啊,搬上自己家的凳子啊!搬上凳子啊!” 听到消息,小姑姑就兴奋起来了,说要去赶明天的戏,爹爹最喜欢看戏了。 老二老三明天有活要做,我mama他们几个从很小跟着噶噶爹爹看戏,觉得没意思不想去,最主要是干了几天活累了。但是我们几个小家伙想去啊,而且马上是十一国庆节,学校里面也放假了,堂哥堂姐都想去。 第二天一大清早,五个小家伙都没人喊全部爬起来了,去找爹爹婆婆,然后拉小姑姑的被窝,让他们快一点。 叫着跑着,八个人搬上三张长凳子推着板车就去赶戏了。 我们一出门,路上全部是搬着凳子去赶戏的人,好多自行车后坐舍不得坐人拖着凳子,我爹爹就拉着板车,板车又可不坐人,拉着凳子,也给隔壁家捎点凳子。 刚开始三个小家伙还能走,后来走不动了,全部坐上去,可辛苦了我小姑姑。 这时候的板车,载人载板凳,真是比亲人还要亲。 路上就有人抱怨,“去人家小学走的累死人,走半小时才到。为什么不在我们村办!” “大概是人村里,果子多,让我们去偷点回来”有人笑着说。 又听到,“就是,学校那么多凳子,还要我们自己搬。” “人家都是公家的财产,你这么胖,凳子坐坏了,娃娃们怎么办。教室门估计早锁好了!” 终于在大部队的带领下,我们慢悠悠的到了百果林村,还没进人家学校,卖甘蔗的,卖馒头的,卖煎包的,卖糖葫芦的,做糖人的,做巴巴的,发面窝的,卖棉花糖的把那地摊卖鞋的,卖衣服的挤得老远… 这些手艺人整整齐齐得摆在道路两边,用目光迎接我们这些自带凳子来看戏的“客人”,好像我们也是戏子被提前围观一样。 进了学校,大cao场国旗底下,一个高大的戏台已经赫然伫立在我们前面,一个仿古亭子的样子,三层叠加的飞檐翘起来甚至威武,下面竟然还书写:“五谷丰登”牌匾,正对面两根大圆柱子上面两条龙盘旋而上,虽然柱子有些掉红漆,但是也十分威严,正中间是舞台,后面是幕布,两旁是乐手的坐席,用幕布也遮着,但是他们能看到舞台,掌握节奏。 虽说是临时搭起,爹爹说,“舞台倒是绝不含糊,是那回事。” 前面是挤不过去了,幸得我们来的早,在中间的地方,放好板车,拿下来凳子,邻居几人全部挤在一起坐着,我们也在板车上学着大人们正襟危坐,可惜舞台上此时啥也没有。 他们闹着让婆婆买糖葫芦,找小姑姑买棉花糖,而我独爱白米巴巴夹面窝。这白米巴巴滑溜的很,所以我们喊它“溜巴”,“溜巴“在圆形的大锅里面起金黄的脆皮,两片一起最好,外面脆,里面软,在中间夹一个面窝,满嘴都是幸福的味道。 小姑姑说,“就你个黑小子会吃,哈哈!” 小家伙们,在人群后面来回穿梭,好不开心,浑身都汗湿了,我们才不关心啥时候开戏。 爹爹嘱咐姑姑和堂哥堂姐,看着我们这三个小家伙,慢着点跑,少买点吃的,别把肚子吃坏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只听着舞台上,一阵响鼓起,咚咚咚咚咚咚,然后渐渐弱了,一槌重击鼓,随即唢呐,洞箫,二胡,双钹,锣,板等等七八个老师傅手上的乐器各有分工交相应和。 一出好戏就等着上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