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北电96开始_第一百七十三章 商业大片的建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三章 商业大片的建议 (第1/3页)

    第174章商业大片的建议

    自从答应拍老谋子的《我的父亲母亲》,祁魏时不时会和老谋子电话联系。

    有时也会聊到《满江红》这个故事。

    几次联系后,老谋子已经将这个故事听了个大概,也确实来了很大兴趣。

    而现在的老谋子是奇货可居,张卫平对他是无限包容。

    这也是张卫平找到祁魏的原因。

    “我觉得你这个故事很有搞头,将一个悲壮的故事用喜剧来拍,确实是一个很新颖的想法,找两个狱卒相声,我们可以联系赵笨山,潘嘎子来出演.....

    我听你投资了周星星的新戏《喜剧之王》,已经拿到了他内地的发行权,你和他的交情应该不错,不定我们可以和他联系,将这部电影拍成合拍片.....

    那个主角我觉得伱很合适的.....”

    张卫平滔滔不绝的诉着这个项目的可行性,一旁的祁魏被他得一愣一愣的。

    相比后世那个版本,让自己来演后世四字太子的角色。

    自己一米八几的个子,人高马大,只要稍微化下妆练下形体,也确实狠符合戏里少年将军的形象。

    最起码不会让别人觉得自己演的是一个倭寇太君。

    按照张卫平的法,让周星星演后世沈校草的角色,然后让赵笨山或者胖嘎子代替岳胖子那个角色。

    这么一看确实要比后世那个版本更有看头。

    得祁魏都来了那么点兴趣。

    但还好祁魏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

    稍微一思考,祁魏就差不多明白了张卫平和老谋子为什么这么热衷自己这个故事。

    因为他们想尝试搞一次商业大片。

    张卫平和老谋子正是合作是始于《有话好好》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让张卫平成功拿到了入场券,之后他成了自己的影视公司,又接连投资了老谋子的《一个都不能少》和现在拍的这部《我的父亲母亲》。

    但不管是《一个都不能少》还是《我的父亲母亲》,投资都在千万左右。

    投资虽然不少,但在这个年代,都不是大投资电影了。

    要知道二张他俩合作的第一部电影《有话好好》投资就接近3000万。

    虽《有话好好》让张卫平投资亏损了1800万,但这是因为张卫平为了拿到入场券以白菜价卖了这部电影的发行权。

    实际上,这部电影是一个盈利的项目。

    既然是个盈利项目,那就明老谋子这次商业尝试是成功的,按道理来,老谋子再筹划个好的项目,应该很容易拉到不低于这次的投资。

    但接下来两个项目投资那么少,明显是投资降级了。

    原因不在老谋子这,实际上在张卫平那。

    张卫平刚成立影视公司那会,公司的发行渠道还没组建好,是不适合搞什么大片的。

    对于一部电影来,发行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好的发行渠道,哪怕你的电影再好再万众瞩目,也很难发挥这部电影的潜力。

    这也是为什么张卫平让老谋子搞了两部“成本”电影的原因。

    搞了一年多,张卫平的发行渠道终于完善了,而现在,帮老谋子搞商业大片的时机也已经成熟了。

    商业大片,就像陈大导的《荆轲刺秦王》,投资超过7000万,老谋子是和陈大导同级别的大导,张卫平帮他搞商业大片,投资是不可能低于这个数。

    考虑通货膨胀,搞噱头的话投资甚至过亿。

    而这个时候国内的电影市场行情,国内的电影,包括引进的港片,票房很难过亿。

    亿元是个门槛。

    按照三倍票房回本来看,投资超过4000万,通过国内票房是收不回成本的。

    但国内投资超过4000万的电影不是没有,96年姜纹和葛尤演的《秦颂》投资就超过了4000万,而现在还在上映的《荆轲刺秦王》更是达到了7000万。

    这么高的投资,通过国内票房根本就收不回成本,为什么还会有人投资呢。

    究其根本原因,这些电影在筹备的时候考虑的不是内地票房,而是海外成绩。

    《荆轲刺秦王》这部电影大部分的投资都来自本子,你别看这部电影在内地票房不咋地,但这部电影在本子和一些国家上映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再加上碟片和一些版权收入,本子给《荆轲刺秦王》投资实际上盈利聊。

    已经成为圈内饶张卫平是知道这个消息的。

    能盈利的项目自然就能吸引投资,也就是商业大片是有搞头的。

    这才是张卫平和老谋子跃跃欲试的一个根本原因。

    商业大片什么类型合适呢?

    要考虑海外票房成绩,那就必须满足海外观众的华夏好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