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必和必拓的来历  (第4/4页)
股票市场一片恐慌,这是必和逾百年历史上的第二次亏损。    必和的股价也跌至新低,大概是一年前的一半,略高于10澳元。    危机之下,面向未来,国际矿业界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在必和、必拓、英美、力拓、淡水河谷等几家公司,将进行并购或者收购,以形成两三个在资产、货币和矿产品方面实现多元化的大型公司,统治全球矿业市场。    对于必和,经历了80-90年代的大量并购,公司越来越大,内部的结构却越来越乱,问题重重。股东们普遍认为,必和需要改革,最直接的措施是需要一个全新的首席执行官。    必和内部,向来都是自己人提携自己人。    比如,从小达令,到德尔普拉,再到小刘易斯,从麦克伦南传到詹姆斯.麦克尼尔,然后传到布兰恩.洛顿,再传到杰里.埃利斯。    然而,这次却大不相同。为了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必和雇佣了一家国际猎头公司——海德思哲国际咨询公司。    如果早几年,这一举动简直不可想象的。这背后,是全球化的加剧,最直接的是国际资本对必和的渗入。    海德思哲给必和列出了两个的候选人。一个是布莱恩.吉尔伯森,时任必拓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后者是叫保罗.M.安德森,时任美国杜克能源公司总裁。    吉尔伯森说,如果能实现必拓和必和的合并,那么就可以加入。如果不行,那就算了。必和内部一团糟,澳大利亚股东们没有答应吉尔伯森的要求。    安德森被任命为必和总裁,并开始推行变革,必和的等级制度彻底垮台。    安德森召集高层管理人员,与每个人都进行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单独谈话。他对新想法的接受程度令人惊讶,甚至让员工对自己直呼其名。    那时,必和有很多部门享有相当程度的财务独立权,这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山头,各自为政。    安德森实施集中制度,进行严格的分析和预算控制。就连叫113年的公司——布罗肯希尔私人有限公司,也被简化为BHP,就是必和有限公司。    安德森按部就班地推行着自己的改革,而必拓总裁吉尔伯森的sao扰电话却一个接着一个。吉尔伯森是个执着的人,一根筋那种。    1998年11月,安德森到必和开始工作。没几天,吉尔伯森的电话就打到了人家家里。这哥们倒是开门见山,说:我是必拓的负责人,咱俩商量一下,把必和和必拓合并了呗。    当时,安德森初来乍到,回答自然是和董事会的态度一样,说要先处理公司内部的事情。反正,后来每过半年,吉尔伯森就打个电话,或者约着见个面,同样的台词:咱俩商量一下,把必和和必拓合并了呗。这哥们从来就不会觉得自己有不合理的时候,还有就是永远不会把别人的决绝当做对自己的回答。    安德森是一个不轻易显山漏水的人,一边安排着自己的亲信美国人奇谱.古德伊尔接管必和首席财务官,对必和的资产和人员,进行了杰克.韦尔奇式的改革。那就是,要么搞好,要么就卖掉,或者关掉。    两年之内,安德森和古德伊尔大刀阔斧,共裁掉2000人,并通过30笔交易变卖了69亿澳元的资产,这大大降低了必和的股本负债率。    这期间,一个最大的突破要算是剥离了钢铁业务。必和剥离了长材业务,并关闭了纽卡斯尔的钢铁业务,这部分业务现在已经成为博思格钢铁公司。    二者唯一的关系就是,博思格每年从必和购买大部分的煤和60%的铁矿石。    必和的最新战略定位是资源公司,原材料才是必和的灵魂。    另一件大事是,安德森在自己妻子的帮助下建立针对美国的投资者关系计划,这使美国投资者对必和的持股比例大大攀升。    这事其实属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安德森能拿下必和首席执行官的位置,有美国资本的力量,同时又促进了美国资本持股必和。    万事俱备,真正的合并谈判开始。    2000年,以安德森为首的必和管理团队和以吉尔伯森为首的必拓管理团队开始正式接触,探讨合并必和必拓的计划。    说到这里,咱们还是简单提一下必拓。    必拓的英文名是Billiton,是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小岛,叫勿里洞岛。必拓建于1860年,是荷兰人在勿里洞岛建立的一家大型露天锡矿,它们使用来自中国的劳工进行劳动。    所以,必拓也是一只殖民鹰犬,它的历史充满着南洋华工的血泪。    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候,必拓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形势恶化前,必拓的股价大概是2.49英镑。南非投资者开始变卖必拓的股票,以获得硬通货,之后,在日本和东南亚发生经济危机后,金属价格一落千丈。    最糟糕的时候,必拓的股价竟然跌倒了1英镑一下,眼看就要跌倒了90便士。而实际上,当时必拓在银行里的现金就合每股80便士。    所以,当时必拓的首席执行官满脑子想的就是找一个矿业巨头做标的,与之合并。吉尔伯森明白,矿产行业遵循“赢者通吃”的经商之道。    当时的情况是:淡水河谷是巴西的民族工业带头人,你没法兼并;力拓,则牢牢占据着第一把交椅;英美矿业,在某种程度上,与它合并就像回到从前;必和,虽然正面临一系列问题,但在铁矿石、焦煤和铜矿,都是非常优质的资产。    正是基于这个分析,吉尔伯森死皮烂脸、百折不挠地和必和勾搭。    2001年3月19日,安德森向公众宣布了必和与必拓将合并成一家在两地上市的公司。    不过,就在2000年12月份的半年报中,必和已经摆脱了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大的公司亏损记录,并实现了创记录的14.3亿澳元的利润。    这确保了必和的股东在两家公司合并中的权益,让安德森在整个合并谈判中占据主动。    合并之后的必和必拓中,必和股东权益占比58%,必拓股东权益占比42%。    2004年,必和必拓总部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当年市值约1363.5亿澳元。新的董事会架构中,安德森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吉尔伯森任副首席执行官。    必和必拓成了全球最大的矿产公司,更是逐渐演变为一家国际资本控制的公司。    按照2018年12月31日的股东数据看,汇丰持股25.09%,****持股13.89%,贝莱德资本持股8.10%,花旗银行持股5.47%,这四家加在一起共占比52.55%。    这一时期,必和的主要产品为铁矿石、煤、石油、铜(2014年,必和必拓将有色矿产独立出来,成立了South32单独运营)。    它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技术、资本、政治紧密结合的基因,并已经从“澳洲巨人”转化为一个国际资本控制的矿产巨鳄。    它挤兑着这个世界,抓住了一场收割全球化繁荣,主要是中国钢铁行业繁荣的大好时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