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必和必拓的来历 (第3/4页)
麦克伦南。 在全面接管必和之前,麦克伦南主要负责钢铁业务。 他主导对肯布拉港钢厂进行扩建,增加热轧厂和镀锡板生产设施。这个新厂在1955年投产,使必和的钢材加工能力增加了将近100万吨,而且是向屋顶建造、家用电器和汽车工业提供的高端板材。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从这一时期,麦克伦南积极参与政府事务,形成了必和与政府之间的又一条纽带。奇夫利总理提名他进入移民计划理事会。 到1950年末,必和公司的员工中有30%是“新澳大利亚人”。此后17年里,麦克伦南一直是澳大利亚移民计划理事会的主导人物。 在孟席斯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上后,同是自由党-乡村党领导人的约翰.麦克尤恩成了必和在政府的话事人,这位老兄后来出任副总理,直到1971年退休都一直是必和的坚定支持者。 当然,对于必和,也有一些眼中钉、rou中刺。 康纳就是这样的人,关键是这哥们深得时任总理惠特拉姆的青睐,甚至还一度被委任为代总理。 康纳主张支持澳大利亚开发自己的资源,必和公司则觉得康纳是这就是要将资源国有化,绝对是断人财路,二者势不两立。康纳后来很快就因一场商业丑闻,仕途灰飞湮灭。 必和在政府很快找到了新的话事人,保罗.约翰.基廷。基廷当时是反对党矿业能源政策发言人,后于1991-1996年出任总理。 随着必和公司钢产量年年增加,麦克伦南越来越意识到寻找新原料来源,特别是铁矿的迫切性。 新一轮的地质勘探正式开始了,必和招聘了58名地质学家,让他们在整个澳洲大陆寻找最具经济性的铁矿石资源。 不过,当时必和对矿山比较挑剔,只考虑海边,不考虑内陆,说是运费贵。现在来看,很多公司大了都有这个毛病,就是矫情,准求安逸。 必和的58名地质学家一无所获,外边却有人在距离纽曼山5公里,海岸大约400公里的东皮尔巴拉地区发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铁矿高地,取名为“鲸脊山”。 开发矿山是一个投资风险很大的事情,对必和是如此,对外边的小型公司更是如此。 几家公司经过可怕的谈判,结果是必和获得了30%权益并管理矿山,CSR公司得到30%权益,美国AMAX矿业公司获得25%,日本三井——伊藤忠公司获得了10%,伦敦选择信托公司获得了5%。 美国人担心越演越烈的越南战争会使海上航线关闭,从而切断从澳大利亚到日本市场的供应链。 所以,美国人把10%的权益卖给了三井—伊藤忠,5%卖给了英国选择信托。这是一次严重的判断失误。 后来,必和公司买下了整个项目85%的股份。 1968年,必和开始开发皮尔巴拉地区的“鲸脊山”铁矿石项目。在整个纽曼山地区,必和公司拥有3000亿吨铁矿石储量,足够其开发50年之久。 另外,麦克伦南的一个重大决策是主导了必和进军石油战略,并与美国埃索公司合作开发了巴斯海峡的石油。 由于石油非本文探讨重点,故只是提一下,不作展开讲了。 1979年时,麦克伦南曾这样写道:必和公司历史上有三件大事,第一件是布罗肯希尔矿山的发现,第二个是决定进入钢铁行业,第三个就是决定进入石油行业。 进入石油天然气行业对公司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使它有可能在其他各方面发展,也使它得以保持澳大利亚最大公司的地位。 可见,麦克伦南对自己扩大钢铁行业和进入石油行业得意洋洋,却并未意识到自己拿下纽曼山的铁矿石才是为必和种下了一个摇钱树。 这一时期,必和的主要产品为钢铁、石油、有色矿产和铁矿石。它仍延续着技术、资本、政治紧密结合的基因,以“澳洲巨人”的身份,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国家符号。 1980年代,世界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中美建交、戈尔巴乔夫入住克里姆林宫、东欧的变化、苏联垮台,一步进一步。 政治变革之下,是一轮全新的经济全球化正在酝酿。 1983年,澳大利亚的工党政府实行了澳元浮动汇率,让市场的力量决定澳元的真正价值。 此时的必和公司已经开始逐步地拓展海外钢铁和石油市场。当时,必和40%的销售收入是美元,而85%的成本是以价格较低的澳元支付的。 这种差异使得每一美分的汇率变化,就都会给必和的利润带来1300万美元的变化。这对资本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1983年,必和的市值已有30亿澳元,股东人数已达18万,是员工人数的三倍。它拥有大量资产,但股价却不咋地。 对股市上的掠食者来说,这简直是量身定做的攻击目标。 当时,必和有两个大股东,分别叫霍姆斯.阿考特和约翰.埃利奥特,两人股份差不多,大概都是20%的样子,加在一起总共40%。 两人在澳大利亚股市上针锋相对,都想吃掉对方,取得对必和的控制。有一次,阿考特干脆直白地对埃利奥特说:让我得到必和的控制权,送你去当总理。可见,必和的控制权比澳大利亚的国家管理权更有吸引力。 从1983年斗争到1986年,最后双方在摩根士丹利和麦格理银行的调停下,才各自罢刀休兵。 只是时任必和董事长布莱恩.洛顿已经被折腾得够呛,灰色的头发全变白了。 最大的战果是,必和的市值已经推高到近100亿澳元的样子。 洛顿是个头脑清醒的家伙,不管是大股东们的神仙打架,还是整个外部世界的“狂飙突进”,他都静悄悄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即把必和转变成一个能够从海外投资中获取巨额利润的跨国公司。 在世界范围内,必和也开始收购了几个盈利很高的煤和铜的项目。最大的项目要数接手通用电气剥离的犹他国际公司。 当时,杰克.韦尔奇正在对通用电气进行大手术,他的思想是“要么搞好,要么就卖掉,或者关掉”(这一思想,后来对必和的业务战略变革影响很大)。 犹他国际的矿业资产分布美国、南非、秘鲁、智利以及澳大利亚,这对必和的国际化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截止到1996年,必和的海外资产已经达到了总资产的40%,在全球50多个国家建立了90个独立运营的部门及项目,涉及原油、石油制品、钢铁和矿产等领域。 1995年时,必和的利润高达12.16亿澳元,但到了1997年,利润却出现了灾难性的暴跌。 当时的直接原因是,必和收购了马哥马铜业,对此项资产减计了5.5亿澳元。这造成了当年的年报中,必和的年利润下降到4.1亿澳元,降幅达61%。 随之而来的98年亚洲金融风暴,则造成必和的年度运营利润一再暴跌,直接亏损达到14.74亿澳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