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九章: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国运震荡!  (第2/3页)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那便早就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一心为国家解除危难,奋勇献身,将死亡视为回归故里!    这首诗。    乃是某个才高八斗,却差点被怨种兄长杀了的仙才所写。    借骑着白马保家卫国的好男儿。    将长驱蹈蛮夷,左顾凌戎狄作为目标。    表达出一种为了家国勇往直前,捐躯济难,视死如归的精神。    当然,苏长歌并没有全篇照搬。    而是改动了其中几处。    格律上虽有缺陷,但情感上却恰到好处。    将诗中的白马男儿郎比作义士形象。    虽然百姓没上战场,但这一次同样是对抗蛮夷,与沙场搏杀的义士相仿。    其中此诗最后一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乃是精华核心,歌颂义士们勇往直前,抗击蛮夷,视死如归的精神。    正好对应现在的情况。    此时此刻。    百姓们听完苏长歌的这首诗。    心中不由生出万丈豪气。    或许我们不能像白马义士那样连翩西北驰,上战场搏杀蛮夷。    但我们却拥有同样勇往直前的心!    同样是大晋的好男儿!    念及此处。    百姓们看向面前的苏长歌。    不再是作为旁观者的同情,而是立场一致的同仇敌忾。    苏状元同样是我大晋好男儿。    我们岂能坐视不理!    如此想着,百姓们正要振臂高呼,为苏长歌发声求情。    但就在这时。    一阵嘶吼声陡然响起。    吼!!    下一刻。    皇都之上碧蓝色天空瞬间染成金黄色。    云朵变化为龙鳞状祥云。    好似有条变幻莫测的金龙藏匿在天穹之上,以云为鳞,难寻踪迹。    看到这一幕,百姓们顿时激动起来。    “异象,是天地异象!”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苏夫子视死如归报效国家的精神,利于万民,引来了天地异象!”    “书中曾有记载,云从龙,风从虎,圣贤出而万物睹。”    “龙吟则祥云出,虎啸则谷风生,有德行的圣人一出现,天地就会降下龙虎异象,让万物都能目睹圣贤的德行。”    “苏夫子之德引来龙吟,此乃天降祥云!”    霎时间,刑部外声浪滔天。    百姓们看向天穹上如龙鳞一般的金色祥云,激动兴奋到浑身颤抖。    天地异象举世罕见。    而龙,虽然不只存在于书中。    但历来只有开国祭天,或者圣人得道时才能一睹龙之真容,比异象更为难得。    眼下虽然只是一声龙吟和龙鳞祥云,但却无比的振奋人心,因为这代表上苍认可了苏状元这份视死如归的仁义。    同样,天意认可苏状元。    而他们拥护苏状元。    如此一来变相等于天意认可了他们!    百姓们无一不激动的想着。    而此时,苏长歌望着天穹的金色祥云。    心中百感交集。    他本来是打算手搓异象的。    但没想到,这数万汹涌如潮的民意,竟然让国运金龙震荡。    是的。    这并不是自己的精神感动上苍。    而是民意!    苏长歌有自知之明。    诗词是他抄的。    而国运金龙本就是人道显化,天下百姓凝聚而成,也唯有百姓才能使国运震荡!    但就跟百姓得到上苍认可一样。    白马篇虽然不是苏长歌原作,但却是他致力宣扬的仁义理念。    如今这份理念得到民意和国运的认可。    他心中不由百感交集。    此刻的苏长歌,既有吾道不孤的欣慰,又有得道者多助的满足。    但同时,他更加坚定自己的理念。    他要做的。    不是至仁至义的圣人。    他有私心,他想要保全自己,他想要优渥生活,贪嗔痴恨爱欲他割舍不掉。    但是,他同样想让百姓生活变好,想让他们能饱饭,住在一间可以抵挡风雨的房屋内,挺起胸膛,有尊严的活着。    肚子是现实。    仁义道德是脊梁。    二者他都想让自己、让百姓得到。    另一边,皇宫内。    接到陛下命令。    群臣汇聚在承天殿,人数不多,也就二十几人,但皆是大晋中流砥柱。    “苏长歌之事尔等已经知晓。”    “认为该如何处置他?”    老皇帝坐在龙椅上,俯瞰阶下群臣。    而就在他的话音刚落下。    一道声音便立即响起。    “陛下,臣以为舍弟无罪!”    苏子由站出来,“法理不外乎人情,本就是蛮夷有错,欺我大晋学子。”    “舍弟心怀仁义,见不公之事,出手阻止乃大义所在。”    “若是因此事惩罚舍弟,天下百姓知晓后恐会寒心,日后碰到此事,人人皆顾忌朝廷责罚,谁敢再为正义伸张?”    苏子由拱手作揖,中气十足的说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