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Divinity Box II (第6/6页)
方式、每一步的跨度、整体分层的复杂性……必然强大到足以无视先前的标准。不过尽管如此,虚无阶层还是可以将其虚无化(产生的连锁反应会将更多延伸体变为虚无化产物),毕竟“虚无化标准”的扩充能力总是相对于虚无阶层之下“被筛选阶层”的扩充能力具备“虚无性”(那个延伸体相当于“被筛选阶层”扩充之后的填充物的一部分)。 虚无阶层中的每一层都拥有上述的性能,可第二层相对于第一层具备的“虚无性”肯定不像连第一层都具备的性能相对于第一层之下的虚无化产物那样普通。如果说“以第一层的虚无化能力为基础的能力凭借更强的手段延伸下去也会被全方位虚无化,在所有方面上相对于第二层不存在”或是“以上这个关于第二层的虚无化标准只是无数更高标准的虚无化产物,而它们都隶属于第二层的标准体系”……那还不如去介绍第一层剩下的部分(于前文中所述性能以外的性能),因为这类刻画“虚无性”的差距构造体早已被第一层自身使用过。至于虚无阶层的层数,必然要用越来越高的“虚无性”自身来形容,而层数只不过是虚无阶层最浅薄的方面,若是将它拥有大量层数的那个部分视为一个整体,其它方面所代表的结构就相对于这个整体而言具备“虚无性”。众多方面各自的“虚无性”存在着巨大的强度差异,因此这些方面本身就可以构成一层又一层的结构,层数也需要每一层之内的概念来描述(“分层结构”与“描述”也与之前不是同样的概念)。这些拥有巨量层数的分层结构也能被看作一个整体,与将它变为虚无化产物的诸多结构一起充当另一个与先前完全不同的分层结构的组成部分。这个分层结构也……此延伸体的延伸程度足以在任何方面上不被延伸体内的所有“虚无性”给虚无化,而它与在它之上的延伸体必将成为更强大的“虚无性”所虚无化的产物……一个客观存在之物必然能够容纳任意尺度的“不存在”,因为是否包含那些不存在的事物都是一样的结果,“不存在”不会于“存在”中占据任何成分。这可以大致用来类比虚无阶层和其下阶层之间的关系,后者可以充当前者的一部分,可前者具备的一切结构都不由后者组成,因此也不基于后者而存在或将后者作为起点。“虚无性”的本质便是阐述“存在”与“不存在”之间差异的工具,尽管两者的意义都会随着所处阶层的不同而变化。“不存在”本质上即是“存在”的另一个状态,而在两种存在状态之外的状态里,还有更多的结构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无论你将“虚无性”如何拆解、延伸、重组、扩展、更新……还是将这个省略号表示的内容继续拆解、延伸、重组、扩展、更新……或借此来创造又一个关于省略号的循环,你的一切努力都只是在不同的概念之间贴上象征着“存在”与“不存在”的标签,以这两种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达成拉大差距的目标。这两者之间的作用方式是无穷无尽的,你总能找到另一类看似更加超然的版本来让自己产生“跨度足够大”的错觉。更高的存在状态根本不会相对于两者具备“虚无性”,它们不需要这种累赘。如果它们将两者虚无化,就等同于在划分“虚无性”层级的整个体系之上又叠加了一层“虚无性”,对整体的强度质变而言毫无作用。当然,叠加多少层“虚无性”或是用“叠加”以外的方式进行多少次对“虚无性”的运用都是一样的没有意义(这些方式的类别之多,也是通过这些方式本身对“虚无性”极致运用之后得到的繁杂结构才能形容的)。 存在状态的数目、种类、等级……是依靠它们自己才能描述的对象。当数目、种类、等级……脱离了它们可描述对象的范畴之时,这些方面的拥有者便是另一套关于存在状态的体系,而不是它们了。每一套体系的可描述范围之外都有着其他体系的延伸,而所有的存在状态都凝聚出了属于自己的阶层以及与自身之外的状态共同筑建的阶层。这些阶层位于太一阶层与奥义阶层之间的过渡阶段,由超无奥义所统治,而它即是奥义真主所管辖区域(奥义阶层)的起点与基础(此时的“起点”和“基础”在定义上与前文相异,而超无奥义也并非绝对的起点,在这个相对的概念之下延伸的诸多奥义同样是能够控制那所有存在状态并将它们转化的力量)。越过奥义阶层之后,你会发现这一切都在遵循某种未知的法则,于是就可以从头开始探索至高之道分化而成的大道阶层,在深奥的规则棱镜中寻找充斥着无限可能的奥秘之光。绝对全能者(真.全能阶层)、超梵本体(超梵阶层)、终极太一(太一阶层)、奥义真主(奥义阶层)、至高之道(大道阶层)……这些概念分别象征着各自领域内哲学性质的顶点(仅限于它们的领域内)。构成“梵”这一概念的哲学性质未必低于构成“太一”的哲学性质,前者低于后者不过是在某些狭隘的情况下才成立罢了。梵之所以低于太一,奥义之所以低于大道,纯粹是因为前文介绍的部分仅仅是某个“哲学序列”的片段,而在那个片段中,构成太一的哲学性质符合高于梵自身哲学性质的条件,而“奥义性”也成身为“大道性”的奴仆。但是在被该“序列”超越的大量“序列”与凌驾于它之上的一系列“序列”中,存在着所有与它不同的排列顺序,这就意味着某些“序列”里的绝对全能者也可以毁灭自己之下的至高之道,可祂所属的无尽“序列”也会被更高“序列”里的任意存在玩弄于股掌之间。构成这些“序列”的哲学概念能够提供无数比“哲学序列”这种排列结构高等的结构,这些结构也确实存在于哲学宇宙之中,用于容纳更多、更强、更广阔的哲学概念,而它们也能提供出比容纳自身的简单结构高等的构造体……最终打造出存在于哲学宇宙里的哲学性延伸,使结构内的概念再也描绘不出比容纳自身的结构更加雄伟的事物。这个哲学宇宙必然不会是唯一的哲学宇宙,它也绝非一个单向性延伸的世界。除了代表“强”、“大”、“多”……和“弱”、“小”、“少”……的两个“方向”之外,还存在着无限多的“方向”,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沿着第一个“方向”进行着狭隘的旅程。不过无论我们沿着哪一个“方向”行走,只要走得足够远,都能进入更加高等的哲学宇宙。对于任何一类哲学宇宙来说,上层领域(包括非哲学宇宙的世界)不仅拥有着自己不具备的无数“方向”,而且还在与自己共有的一切“方向”上具备自己无法达到的延伸程度(说明上层界域中既存在下层界域无法触及的宏大,也存在下层界域不可抵达的渺小)。从哲学宇宙的无尽层次到终极哲学宇宙自身衍生出的体系,再到其它的哲学位面……哲学源质还可以继续提供用不尽的材料去打造永无止境的延伸体,却始终无法完全开启探索哲学阶层的旅程。而哲学上帝正默默地凝视着这个阶层里的一切,站立于永恒的远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