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宁王入主东宫,公主被逼成婚 (第2/5页)
敢推辞老皇帝的盛情,额头上沾着一层薄雾,背上的朝服湿了大半,不得不忍耐着。 然而周蒙生回府后,没有直接进府,而是其上一匹快马,出城向北而去。 “贞儿,为父有一事要告知于你,你且先有个心理准备。”周蒙生来不及喝口水解渴,一进营帐便拉着儿子说道。 “父亲,这是怎么了,有事您直说。” “今日下午陛下宣我进宫,提及七公主有意下嫁于你之事,让为父好生为难呀。” “什么?且不说我是否愿意迎娶公主殿下,单说这如云该怎么办?” “陛下的意思是,公主必须是正室,王如云不是做侧室,就是发配回王家,这分明是就是命令,只不过陛下希望我周家能迎合圣意。” “父亲!此事万万不可呀,为了迎合盛意,便要将发妻抛弃,这等不仁不义的事情孩儿绝对不能做。一旦传将出去,我周家的声名何在?” “可是违背圣意,下场难道还能比王氏更好?如今陛下刻意打压周王两家,大家都心知肚明。在此风口浪尖上,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委屈我儿了。” “不,让如云做侧室,这不可能!孩儿这辈子都不会离开如云的,父亲莫要逼孩儿,孩儿就是死,也不会接受公主的!”周桓贞撂下狠话,转身离开营帐。 周蒙生无奈长叹一声,用手按压着太阳xue,独自在营帐中苦苦思虑。儿子的激烈反映,都在意料之中,他烦恼的是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既不得罪陛下,有能保全儿子的幸福。 婉灵晃头晃脑地走进营帐,忽见哥哥带着怒气走了出来,又见父亲低头冥思,笑着说道:“哟,这是怎么了?一个个跟小娘子似的。” “就你成天老不正经,你过来,为父有话问你。” “您说。”婉灵毫不客气地往凳子上一坐,岔开双腿,一副男子气概。 “皇帝要将七公主许配给你哥哥,你说这事儿该怎么办?” 婉灵机灵地转了转眼珠子,回答道:“父亲就此告老还乡,卸去大将军一职,举家返回祖屋,陛下就不会再逼哥哥娶公主了。” “嘶......这办法也就只有你能想得出来。不过话又说回来,如今这军权成了烫手山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最安全的做法就是走为上策。” “父亲英明。” “这样吧,我带着你哥哥辞官归隐,军中事务就交给你打理了。你好歹也是朝中四品大员,官职仅次于我这个大将军,应付这点军务应该没有问题。” “父亲您这话说的,好像我觊觎您的职位似的。” “哼,也不知是福是祸,你年纪轻轻,就能将武职与女官同时包揽,这在众多闺阁女子之中,简直就是异类。周家因你能得保世代平安,希望将来能有个好的归宿。” “父亲,言重了。我既被视为不祥,自该守护家国。父亲放心,孩儿这辈子都不会抛下族人不管的。” “好啦,去将你哥哥叫回来吧,他刚才都气坏了。” “能把哥哥惹成这样,恐怕也就只有嫂子这一条红线了。” 周桓贞认为meimei的这个建议再合适不过了,辞官归隐,家里还有祖上的荫封和产业,乐得个逍遥自在,这样他就能和如云多生几个孩子,享受夫妻的二人世界了。这么多年,自己因军务缠身,一直都没能好好补偿妻子,内心早就愧疚不已。 没等到三日期限过去,周蒙生就上书一封,自请辞官归隐,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老皇帝看完奏折,哈哈哈大笑道:“看来是朕逼周爱卿逼得太紧了,这家伙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老jianian巨猾起来。罢了,既然能收回兵权,目的已然达到,公主就没必要跟着一起过去受苦了。” 信王从宦官那里,打听到陛下突然打消了联姻的念头,当下就坐不住了。他还指望着meimei嫁进周家,好在自己起事的时候,在周家心上扎上一刀。 “不应该呀,陛下明明忌惮周王两家结为亲眷的。meimei嫁过去,既能拆散两家逐个打击,又能彰显陛下威权,这完全符合压制士族的策略呀。” 自从决定复仇开始,平日里只知纵情yin乐的信王,终于把目光投向了朝局政事。在留意到陛下和宁王正在谋划设立中书掌典一职,经过一番分析推论,信王觉得有机可乘,这才动了联姻的念头。 “怎么办?怎么办......有了!要是生米煮成熟饭,陛下看重皇家颜面,周家为了保全名声,不娶也得娶了,哈哈哈哈......” 信王觉得自己想出来的这条妙计,真是太英明了,看来自己是非常有垂治天下的才能的。 打定主意,信王将一旁的下人叫到跟前,吩咐道:“去,把公主殿下和周桓贞给我请到王府里来,就说本王要好好宴请一番。” 月色中,兰瑾收到了他哥哥传来的口信,答应第二天傍晚准时到府中参加宴饮。与此同时,周桓贞也收到了信王的请柬。因对方是皇族王爷,周桓贞不敢怠慢,没有事先通报大将军,就收下了送来的请柬。 江陵城中,有一只夜鸦飞临皇宫上空,降落在信王府中的围墙上。国师睁着双眼,瞳孔泛着朦胧的绿光,用自己的神思来控制夜鸦,遥视信王的一举一动。那夜鸦,是国师以血蛊豢养的特殊工具,通过鸟禽的飞行能力,可以远距离透过夜鸦的眼睛,来观看面前的事物。 “寒儿,你即刻动身进入唐宛境内,伺机协助信王殿下。” “是,弟子得令。” 慕容寒也化作一只夜鸦,展翅向东飞去,留下一阵毛骨悚然的鸣叫声。 话说宁王初步草拟了开设科试的上层架构之后,韩掌典和王丞相相继加班加点地逐一完善,不到五天时间,一套完整的科试制度便浮出水面。 老皇帝钦点韩子文坐镇吏部尚书,主持第一次全国汇试,由王丞相负责评判考生成绩优劣。士子们有半年的时间进行复习备考,所涉科目及重点内容均张榜公示,凡是符合选拔条件的人,都可报名参加,不收任何费用,由官府出资督办。 告示墙前,挤满了围观的群众。大家都兴致高涨,不到一天时间,吏部门前就排起了长队。消息一经层层传达,各地寒门士子纷纷慕名而来,京城的饭馆酒店,一时间生意红火。 宁王站在对面的酒楼上,俯眼看着楼下热闹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