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吴起 (第2/2页)
。阴晋之战时,听到50万秦军来攻,不等吴起下命令,主动武装起来,前来请战的士兵,多达一万余人。这些士兵,可都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啊。 仔细想想,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抵挡呢?所以当秦军50万,被吴起5万余人,直接冲阵,来来回回打穿了好几次,直到全军崩溃,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阴晋之战不久之后,吴起指挥魏武卒,又向东攻打齐国,也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奔楚: 一时间,魏武卒天下无敌,不知道失败是何物。魏武卒的首次失败,要等到几年之后。而且更加出人意料的是,魏武卒的首败,是败在与吴起对抗之时。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还要从头讲起。吴起在魏国取得的巨大成功,离不开魏文候的全力支持,魏文候对吴起始终信任有加。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即位,面对战功卓著、军中威望极高的吴起难免有些提防。 但这时的魏相是田文,在田文的支持下,吴起还算安稳。当田文去世之后,公叔痤做相国,感觉吴起的权势过大,影响到自己的权益,就琢磨着怎么对付吴起。公叔痤的仆人看出了主人的心思,献计说,把吴起赶走,很好办,只需如此如此,便可。 公叔痤大喜,依计行事。他先在魏武侯耳朵边递小话,说吴起这个人,真是大才。可是我怕他看不下咱魏国,迟早有一天要投到其他国家去。 魏武侯心中本就对吴起有所忌惮,一听这话,马上就听进去了,忙问,那该怎么办?公叔痤说,我们来试试他。您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若是他爱魏国,就一定会同意,如果他不同意,就证明他心有二意。魏武侯说,行。 公叔痤告辞出来,设法先请吴起来家中做客。事先嘱咐自己的老婆,也就是魏武侯的另一位公主,一会在吴起面前,要表现出对自己颐指气使、蛮不讲理的样子。 吴起来到公叔痤家,见到公主的那种表现,心想,国君的女儿真是不能娶,看看公叔痤,做相国的人,居然要受她这般斥责。 隔了几天,魏武侯向吴起表达了要把公主许配给他的意思,吴起极力推辞。魏武侯一看,心想,果然如此,此人必不久留于魏。逐渐就对吴起疏远冷落起来。 当然,吴起事后一琢磨,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他也不屑于和公叔痤争,干脆离开魏国,投奔楚国去了。 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的威名,得知吴起来投,实在是太高兴了,隆重迎接,立刻拜吴起为令尹,主掌楚国军政大权。 这时,吴起已经54岁左右,终于实现了他的目标,做了一国的宰相,还是楚国这样大国的宰相。只是此刻他还不知道,老天爷给他的时间,只剩五年了。 楚国,是一个贵族家族势力极其强大的国家,楚王很大程度上,是与这些家族势力共同治理国家,王权并非一权独大。吴起只身入楚,所依仗的,就是楚悼王的信任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变法改革,难度之大,匪夷所思。但是吴起毫不畏惧,没有浪费一丁点的时间,上任伊始,就开始了变法改革。 他变法改革的核心就是:尊王权,强国家。采取的措施:强化王权,全面削弱贵族势力;改革行政体系,裁撤多余无用的官员,不拘一格提拔重用实干的人,杜绝热衷玩嘴皮子的人;发展经济,充实国家财政;进行军事改革,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提高军队待遇,等等。 这些措施一出来,登时在楚国掀起了轩然大波,这是要把现在的贵族利益阶层的好处全部剥夺,转而给与了其他人呀。有句话说的是,动人利益简直就是要人性命,阻力之大,可谓空前。 不过吴起没有妥协,他坚定地推行新法。一方面楚悼王全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吴起的铁血手段,加上更多得益的人的支持。新法在楚国很快推行开来。 效果很快就出来了。短短五年之内,楚悼王大权在握,国家经济发展迅速,财政充盈,行政机构高效运行,军队战斗力上了几个台阶。 吴起指挥楚军,向南灭掉了百越之地,向东吞并了陈国、蔡国,逼得齐国如临大敌,西面打的秦国固守不出,北面抗衡魏韩赵。楚国俨然成为新的诸侯霸主,列国皆十分忌惮。魏武卒的首败,也就是在这个期间。 自从吴起离开之后,魏武卒依旧四出作战,威压诸国,大家也拿它没有办法。公元前381年,魏联合齐卫进攻赵,赵不敌,求援于楚,吴起指挥楚军出兵援救。 这是多年来,在中原一直打败仗的楚军,又一次出兵中原,还是与一直以来吊打自己的、天下闻名的魏武卒展开决战。战斗结果,楚军大败魏武卒。这是魏武卒的第一次失败,败在创建者吴起之手。不晓得魏武侯和公叔痤得到战报,心中是何感想。 但是楚悼王是喜出望外。 所谓大喜之后必有大悲,楚悼王没有高兴了几天,突然就重病,很快就去世了。我估计这十有八九是国内的贵族旧势力,趁吴起和楚军主力不在国内,借机把楚悼王给暗杀了。 楚悼王之死,搞得前线的吴起猝不及防,连忙回国奔丧。在楚悼王的悼念仪式上,楚国贵族旧势力群起而攻击吴起,吴起知道无法幸免,扑倒在楚悼王的遗体上,大呼,jianian贼叛乱,谋害我王。叛乱者乱箭射死了吴起,难免也有箭射到了楚悼王的遗体上。 楚悼王的太子即位后,追查这件事情。凡是参与叛乱的人,连其亲属,统统抓起来杀掉,前后杀掉了70多家。 这也是吴起为楚国做的最后贡献,既为自己报了仇,也让新王有理由,铲除掉国内的贵族旧势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