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吴起 (第1/2页)
在卫国、在鲁国、在魏国: 吴起是卫国人,他的理想,是要留万世之名。 年轻的时候,他家里还算有钱,就花钱去寻求发达的机会。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机会却一个都没有等来。最后把个原本很富裕的家,搞得家徒四壁,生活基本要靠亲戚朋友接济。 卫国的人,把这事情当成了笑料,有事没事,都要拿出来调笑半天,还就喜欢在他面前这样做。吴起忍无可忍,有一天,就和大家翻了脸,拔剑杀了三十多人,之后就逃跑了。 与母亲分别的时候,吴起发下誓言,说我这辈子要是不能身为将相,就永远也不回来。这样说还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愤恨,他紧接着狠狠一口咬在了自己的胳膊上,满口鲜血。拜别母亲后,就此离去。 逃离卫国后,吴起投到曾子门下学习,算是好学生,也得到曾子的赞许。不过,后来有一件事情,让曾子对他非常憎恨。什么事呢?就是不久后,吴起的母亲去世,吴起始终没有要回去奔丧的打算。这让以孝为大善的曾子很是愤怒,说你这样的人,不配做我的学生,就把他驱逐了事。 离开曾子,吴起来到鲁国,做了个小官。这天,齐国派大军讨伐鲁国,齐强鲁弱,鲁国是一片慌乱。吴起想,这是我的机会来了。就自荐于鲁君面前,说,我可以击溃齐军。 有人在鲁君面前,说,这个吴起,他老婆是齐国人,怎么可能真心替鲁国对抗齐国呢?鲁君犹豫了。吴起的老婆知道了这件事情,趁吴起不备,居然自杀了。事已至此,吴起便见到鲁君,说我现在老婆也没了,您尽管放心。 鲁军在吴起的指挥下,大败齐军。吴起原以为以后就可以得到重用,一展宏图。不料,又有人在鲁君面前说坏话了。 说这个吴起,做人太残忍了,为了当个将军,竟然能把老婆给杀了。以前,母亲去世,他都不去奔丧。曾经因为不堪忍受批评,他就把批评他的几十个人杀掉了。可见,这个人为了出名,什么样残忍的事情都会做出来。这样的人,您敢用吗? 何况,齐强鲁弱,我们这次打败了齐国,一定会惹来更多的国家侵略我们的。何况吴起是卫国人,鲁国用了吴起,卫国面子上怕就挂不住了。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用吴起呀! 这么一番说辞,鲁君居然能听进去,便给了吴起些财物,客客气气地打发他走了。 吴起到也没生气,知道鲁国这个池子太小,翻腾不起多大浪花。听说,魏国文候礼贤下士,任用李悝等一大批贤人,改革变法,国势蒸蒸日上。就来求见魏文侯。 魏文侯问李悝,说这人怎么样。李悝说,很难说,负面消息非常多,但是,若论带兵打仗,即便是司马穰苴都不是他的对手。 魏文侯想,我就是缺个能打仗的,便请吴起做了将军。吴起这次算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指挥魏军,先打了几个大胜仗,夺了秦国五座城池。把秦魏多年争夺的河西之地,完完整整地收了回来,踏踏实实地设置了西河郡。 魏文侯大喜,立即将魏国的军事大权交给了吴起,并任命他为西河郡守。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吴起在魏军中开始军事改革。 武卒: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士兵,大都是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军民分别不是很大。吴起建立了列国中第一支成建制、成规模的职业军队。这支军队,任务就是当兵、训练、打仗,无需务农,国家花钱养着。 这支军队的士兵待遇非常高,其家人也跟着都有好处。打仗立了功,各种赏赐多的令人眼红。万一阵亡了,抚恤金优厚,而且国家会按时按节去慰问,给钱物,保证其家人的生活。 当然,要当他的兵,要求也很严格,年龄、体力、智力、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标准。差不多就是现代的特种部队一样的性质。其战斗力可想而知。但养这样一支军队,需要的财物是很庞大的,以魏国的富裕,也不过就是能供养大约5万多人的样子。 但是,这是值得的。这支军队在吴起的指挥下,与列国大战七十六场,全胜六十四场,其余都是平局。为魏国拓地千里,威震诸侯,名扬天下。这支军队,就是赫赫有名的魏武卒。 魏武卒最显赫的一战,就是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魏武卒大败50万秦军。杀得秦人,听到吴起之名都既恨又怕。 魏武卒纵横天下,吴起是其灵魂。他们在一起,身心合一,灵与rou完美结合。 吴起与魏武卒几乎就不分开,训练战斗,他身先士卒;行军,士兵多少负重,他多少负重,士兵怎么走,他也怎么走;安营扎寨,他与士兵挤在一块,睡在一起;吃饭,都是排队一起吃大锅饭。 敌人想要实施斩首战术,九成九的找不到目标。因为,一眼望去,全部都是一样装束士兵,根本就看不出谁是大将军。 不仅如此,有句话叫zuoai兵如子,吴起就是这样。有一次,一位士兵伤口恶化发脓,吴起看到了,二话不说,直接凑上去,用口给他吸脓,士兵的感动就不用说了。 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件事情,嚎啕大哭起来。旁人劝她,你哭个啥呢?吴起将军亲自给你家儿子吸脓,这是何等的荣耀啊,你有什么可哭的! 她说,唉,你不知道啊。这孩子的父亲,前年的时候,也是伤口化脓,大将军一样为他吸脓疗伤。孩子父亲为之感恩不已,以后打仗,简直就不要命的往前冲杀。结果,很快就战死了。现在同样对待我儿子,只怕不久以后,这孩子也会那样为吴公战斗啊! 吴起这样对待士兵,士兵们对他自然也是拼死以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