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1章 我支棱起来了!(求订阅~月票!)  (第1/2页)
    ,百万调音师:我只好亲自上台了!    彻底写下标题后,李少杰的呼吸都急促了一些。    最近,似乎总有回忆不断的闪过。    这次与荣赞教授的对话,李少杰非常的触动。    眼中光芒不断闪烁着,但总还是有些犹豫不决。    像是.....恐惧?    或者应该说,更像是心累。    或许,曾经的自己,天赋异禀,光芒闪闪,让很多人都羡慕自己。    但.....终究还是有些退缩,有些心灰意冷。    于是,选择在自己最为前途远大的时候,悄然隐匿,选择做一个小市民。    很多事,自己只跟老婆说过,再没有第三个人知道一些事情。    放下手中已然布局好框架的《敦煌·慈悲颂》。    又拿出了抽屉中的一本报告。    这是自己在刚上高中时,就读过很多次的报告,其内容,深刻影响了李少杰之后的一些观念。    那是关于在延安的一场文艺座谈的报告。    发言,震聋发聩!!    所谓的艺术,本身就是有其【阶】段等【级】的。    服务的主体......    也不一样!    回想历史,再看现在。    文艺界,本就该是一种.......发声筒!!    曾经的苏区,人民艺术无比的璀璨,精神文化享受富足。    无数文艺工作者走入群众中去。    文艺作品,可以做到的东西甚至难以想象。    或许很难想象,曾经,就有一伙子大众看了一部歌舞剧。    当时就打了一身鸡血,气的浑身肝颤,别说其他群众丢石头了,甚至有老太太跳过来,给演反派的艺术家咔咔俩大耳雷子。    这只是演戏,懂归懂,气归气。    可是气归气.....真是没处泄火。    于是,打了鸡血的群众,当时就融化了隔壁地主。    地主老财们当晚就无了。    很小的时候,李少杰在看书的时候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校长安排“重庆号”堵人。    结果呢?    一名老总,带着敌人,去j放区看了一场话剧。    当天,士兵痛哭流涕,当晚,boss便悟了,决定干点猛的。    天下何人不通.......?!    听过这个故事后,李少杰便对文艺,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并且逐渐崭露天赋。    但这条路,不好走。    当学的越多,明白了越多后,心也就越累。    整个市面上,充满了一种带路文艺!    长久以来的潜移默化,不断割裂着群众,传播着扭曲的价值观,也不断挤压着红心文艺工作者作品的流传空间。    在娱乐演变,经济进步中,人民越来越富裕。    但这,也从以前的“农”“工”,逐渐出现了更多细致划分,不同经济能力的群体。    物质富足之下,本该追求精神富足......却在一些人刻意为之下,潜移默化的进行着概念的偷换。    娱乐越来越小众化,娱乐时间越来越碎片化。    两方夹击,并在推波助澜下,娱乐,也变得越来越肤浅化。    文艺,本该是开放思想的。    寓教于乐!    是的,一开始的人民艺术,发展的初衷,其实就是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    【老百姓不爱听大道理,但是爱听戏】    但本质,一定是回归于思想的开拓。    李少杰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尝试。    要想实践这些,本身就需要巨量的知识。    老百姓,可以不懂,可以只看第一体验。    但创作者,不行!!    既要保证优秀的艺术性,更要保证通俗易懂,富有思想!!    ......    可到了现在,总有人觉得一些艺术家高高在上,高雅低俗之说大行其道。    但其实,并不是文艺工作者脱离了群众!!    就比如,现在很多的群众,看到了一些看不懂的东西,尚未发言,便有导演急匆匆站出来大声叫嚣“观众不懂,那是他们水平不够”。    于是,群众便会觉得,哦,你们高雅的东西我们欣赏不来,我俗。    更加割裂了。    审美是有高低的,而大众群体太大了,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在艺术上的审美都极为高级,艺术本就不需要懂,第一体验觉得棒,那就产生了兴趣入了门。    之后,慢慢探索感兴趣的东西,慢慢的听故事。    共情。    任何艺术都会遇到一个问题。    一开始或许难以接受,但只要接受了,会发现越来越棒,越来越好。    艺术就会变得并不难懂。    只是需要那么一点点的时间,一点点的耐心。    但就在时间碎片化的如今,就在这个当下,跳出来了一群生意人。    他们用“大众”当借口,来包装“肤浅”,绑架民众。    将“粉饰成大众的肤浅低俗”伪装成大众作品,挑拨所谓的“雅俗之争”。    走入人民群众,不代表要低俗,不代表要肤浅。    因为,俗,是通俗。    并非是低俗!!    曾经的苏区,每一个人都是艺术的创作者。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现在,看起来也一样。    文艺创作门槛越来越低,几乎快要不存在了。    但这不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文艺工作者”。    这只是生意人粉饰包装后的烂人,不仅输出的价值观扭曲,还夹带私货,恰烂钱。    抄袭,敷衍,应付,摆烂,抄袭,抄袭,抄袭。    甚至出现了古风圈的一些人,或是各种裁缝等等等的所谓“大众热歌创造者”。    这些牛鬼蛇神,大行其道!    文艺工作者确实是要走入群众,但也要维护其基本的专业素养,不能用所谓“人民”“大众化”去包装自己。    “大家都喜欢不就是好的?你管他抄不抄?”    “大众又看不懂,你讲那么专业干啥?能火就行啊,恰饭啊!”    民间艺术家,不代表就一定要“没有专业知识”。    更不代表可以肆无忌惮的抄袭!    李少杰正是生长在这个时代的。    天才,思想觉醒的都早。    横向看,一起学习长大的同学都看起来萌萌的。    出国学习音乐,更是感到了一种本质的孤独感。    周围......没有志同道合的人。    看着一些浑浑噩噩,甚至是和自己想法相悖的同学,没法感到不累。    尝试坚持创作?    要么就是面对一些牛鬼蛇神的打压,要么就是与那些被带歪了的所谓“主流大众”的审美不符。    以前的创作尝试,前有敌,但后有根基支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