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天空_第一百零六章 就差一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六章 就差一步 (第3/4页)

温舒典耀州,湜侍行,代作笺奏,词敏而丽。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

    吕蒙正跟宋家三兄弟之间,关系非常的铁,同朝为官,少不了会相互照应。吕蒙正提拔小舅子宋沆,这是避免不了的事,试问世间有几个男人能架得住枕边风。

    冯拯,字道济,孟州河阳人,太平兴国二年进士及第。冯拯发迹,得益于宰相赵普的提携。

    冯拯的父亲是赵普的管家。《东轩笔录》载,一日,“拯年方十岁,弹雀于帘前”,赵普闲来无事,就把小孩子叫进屋,跟他聊天。冯拯的父亲听说儿子跑到了宰相的房间,甚是惶恐,赶忙过来赔罪。

    赵普笑道:“子富贵寿考,宜不下我。”我看你的这个孩子,日后必定会坐到我的位置。赵普没有看错,冯拯历仕太宗、真宗、仁宗三朝,真宗时官至宰相。

    司马光《涑水记闻》载,“拯年少时,韩王见之,问此为谁,其父对曰:‘某男也。"韩王奇其状貌,曰:‘此子何不使之读书?"其父遂使之就学。数年,举进士,韩王为之延誉,遂及第”。

    王世则,广西永福人,人称“连科状元”。

    太平兴国八年春,王世则参加殿试,考中状元。王世则同科有个进士,任县令后,其县境内军粮失火焚毁。有人向太宗上本告状,说太平兴国八年该科进士,虚浮轻妄不合格者多。

    太平兴国九年春,太宗便下诏,让该科进士再进京复试。王世则才华横溢,第二次复试仍旧高中状元。

    科举考试开创以来,王世则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连续两次殿试都中状元之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王世则小时候家里穷,常到山上砍柴贴补家用。一日从山上滚下来,摔断了左腿,家里太穷没钱医治,王世则从此成了残障人士。由于腿瘸,老百姓又称其为“跛脚状元”。

    洪湛,字惟清,升州上元人。

    洪湛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曾祖洪勋,南唐崇文馆直学士;祖父洪寿,桐城令;父亲洪庆元,曾献书南唐后主李煜,授奉礼郎,补新喻令,归宋后,至冤句令。

    洪湛自幼好学能作诗,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写了十卷《龆年集》。雍熙二年举进士,复试时取为第三名,探花郎。

    初授归德军节度推官,端拱初,洪湛任寿、许二州通判。

    宋三番四次的上书逼宫,他联合的这帮人,不是状元就是探花,要不就有宰相照着。

    太宗赵光义终于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开始收拾这帮胆大妄为,不知死活的兔崽子。

    由于宋沆是吕蒙正提拔的,宋沆出事,宰相背黑锅。宋沆是吕蒙正的妻族,太宗觉得吕蒙正心怀叵测,宋沆的行为是吕蒙正指使的。你宋沆仗着有吕蒙正的照应,亲党团伙,太宗首先拿吕蒙正开刀。

    淳化二年九月三日,太宗以“援引亲昵,窃禄偷安”之罪,罢免吕蒙正的相位,降为吏部尚书。

    随后,将宋沆贬为宜州团练副使、知靖州,冯拯为端州知州,王世则为蒙州知州,洪湛为容州知州,尹黄裳为邕州知州。

    前几年罢相的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再次拜相。参知政事张齐贤为吏部侍郎,并平章事,成为新的宰相。

    翰林学士贾黄中、李沆并为给事中、参知政事,成为副宰相。接着又任命张逊知枢密院事,温仲舒和寇凖为同知枢密院事。

    改贬的都贬了,又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立储之事,太宗当。

    然会给个说法。

    太宗对近臣道:“储副,邦国之本,朕岂不知。但近世浅薄,若立太子,即东宫僚属皆须称臣,官职联次与上台无异,人情深所不安。此事朕自有时尔。”

    王储,国家之本,朕岂不知。但近世浅薄,若立太子,即东宫僚属皆须称臣,与当皇帝没什么差别,人们会心感不安,此事朕在适当的时候会做安排。

    ◆突然暴毙

    罢了吕蒙正,贬了宋沆等大臣,太宗也知道赵元僖一定也参与了,说不定就是幕后主使。按理说也应该处罚赵元僖,太宗想了想,又打消了处罚的念头。

    毕竟,血浓于水,亲情战胜了一切,决定再给元僖一次机会,希望他能知错悔改。

    赵元僖起初也很惶恐,生怕老爹会降罪自己,过了段时间,看看没啥事,这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淳化三年十一月十日,清晨。

    许王赵元僖吃过寿面,饮过寿酒,和往常一样正常上朝。

    刚坐殿庐中,说了声身体不适,豆大的汗珠就落了下来。于是申请立刻打道回府,到了家中就开始昏迷不醒。

    太宗听闻儿子病了,也没心思上朝了,赶紧到许王府上探望。

    青春正盛的赵元僖已经气若游丝,太宗痛哭流涕,叫他的名字,还能勉强答应。太宗希望用皇上的威望把儿子拉回来,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了。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也就是一盏茶的工夫,一直为皇位刻苦打拼的赵元僖竟然气绝身亡,时年二十七岁。

    赵元僖突然病逝,太宗伤心欲绝,抱子痛哭,“左右人等莫敢仰视”。

    在心里,太宗早已默许了赵元僖的太子之位,只是没有宣布。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昔日的迟疑竟成永远的遗憾。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太宗下诏,追赠赵元僖为皇太子,谥号恭孝。

    想起皇太子的种种优秀表现,太宗追念不已,悲泣达旦,一夜没睡,提笔写下《思亡子诗》。对近臣道:“是自己对不起恭孝太子。”宣布废,以示哀悼。

    近侍上前劝道:“皇上切莫悲伤过度,以免伤了龙体。”又道:“臣觉得恭孝太子之死应该另有隐情,望圣上明察,为太子讨还公道。”

    太宗大惊,急忙派遣自己最信任的宦官王继恩,前往许王府调查。

    ◆真相原来是这样

    赵元僖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