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九章 天火燎原 (第2/4页)
纯属侥幸。无错更新@ ◆初战告捷 接到诏令,荆湖的宋军开始集结,光集结就搞了一个月的时间。那时的部队行军,基本靠走,从荆湖到谅山,直线距离两千多里。侯仁宝、孙全兴率领前军首先出发,自陆路向谅山进发。 此时,赵光义正忙着跟大辽的二十万大军开战,调动一切兵力支援瓦桥关前线,而且还要御驾亲征,根本没心思去管征讨交州的事。 等到宋军前军到达谅山,已经是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另一支则由刘澄率领的水路后军还在路上。 侯仁宝决定率领大军立即开战,此时另一主将孙全兴却在作战方略上与侯仁宝产生分歧。孙全兴认为应该等到刘澄的水军到达以后,合兵进军,侯仁宝却认为应该急速进军不给黎桓太多的备战时间。 侯仁宝急啊,岭南,他一天也不想多待。他想着早点扫平交州,然后回到洛阳安享晚年,于是侯仁宝独自率领所部人马进入交州,到达白藤江边,白藤江是越南北部太平江的一条支流。 黎桓派出一支一人的军队到白藤江口防御,宋军首战告捷,击败黎军,斩首千余级。 黎桓得到战报,亲临前线,安排大军在白藤江上插下包着尖铁块的巨型木桩,试图阻挡宋军渡河,当年吴权就是靠这种战术在白藤江击败南汉军队的。 不过这玩意只是个摆设,着急回家养老的侯仁宝,指挥大军出击,宋军再次大获全胜,斩首黎军数千级,俘获战船二百余艘,兵器铠甲过万。黎桓战败,退守支棱江。 ◆支棱江之战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侯仁宝要求驻扎在花布的孙全。 兴部抓紧时间跟上,孙全兴却坚持己见,非要等刘澄的水路军。 宋军初战连连取胜,侯仁宝毕竟是个文人,不懂兵法,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他眼里黎桓的军队似乎不堪一击。他估摸交阯大势已去,决定先行追击黎桓残军,孤军深入交州内地,至支棱江边。 孙全兴等部,傻傻地等了七十天左右,才等到刘澄的水路军。结果,孙全兴和刘澄会师后,合兵前进,沿大江水陆并进至多罗村,结果没发现敌人,又退回到了花布。事实证明,这些人真是猪一样的队友,不但害人,而且害己。 还有一点值得让人怀疑,孙全兴敢于消极怠工,极不作为,这背后的靠山是谁?靠脚指头都能想出来,除了宰相卢多逊还能有谁。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此时的侯仁宝还不知道孙全兴和刘澄玩的花招,他再次派人催促孙全兴赶快过来与他会合。就在此时,黎桓派人送来降书,侯仁宝大喜,如果黎军投降,那就说明出兵交州,自己取得了完胜。 呆萌的富二代,不知道兵法有云:“兵不厌诈”。侯仁宝似乎有些忘乎所以,想不到灾难正在向他悄然逼近。 满城之战时,宋军先派人向辽军诈降,以此麻痹辽军主帅韩匡嗣,然后前后夹击,辽军大败。此时的侯仁宝简直就是韩匡嗣附体,由于得到了黎桓的降书,宋军随之放松了戒备,就等着黎桓前来投降了。 《宋史》载:“时诸军冒炎瘴,人多死者。”宋军中开始出现疟疾,军队战斗力大减。 黎桓瞅准时机,夜袭宋军,毫无防备的宋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躲在花布的孙全兴和刘澄,还在为找不到敌人庆幸呢,他们可能不会想到,此时黎桓正在支棱江边暴揍侯仁宝。 敌人重兵包围,又没有援军,支棱江之战,宋军惨败,侯仁宝被黎军生擒活捉。《宋史》载:“遇贼锋甚盛,援兵不继,遇害死江中。”最后,侯仁宝落得个被斩首的可悲下场。 据越南史记载:“钦祚等闻水军败,引兵还。帝率诸将击之。钦祚军大败,死者大半,尸填原野,擒其将郭君辨、赵奉勲归华闾。”陈钦祚得知侯仁宝战败身亡,郭君辨、赵奉勋被抓了俘虏,遂引兵撤退。结果遭到黎桓追击,陈钦祚大败,人马死伤过半,宋军士气大跌。再加上,军中出现疟疾,死者十有二三,士兵多有怨言,宋军只得选择撤退。无错更新@自此,出兵交州以宋军失败收场。 ◆惨淡收场 广南转运使许仲宣,一面将战况上报朝廷,一面收拢溃兵、分发医药粮草,“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给其医药”,才不至于使宋军减员过多。 同时,“草檄书以谕交州,交州即送款内附,遣使修贡。”许仲宣又草拟文书,告谕交州黎桓,黎桓表示愿意投降归附,派遣使臣献纳贡品。 许仲宣上疏待降罪,“帝嘉之”,太宗不但没降罪,反而嘉奖了他。当初许仲宣选择退兵时,很多人持反对意见,仲宣道:“若待报积尸徧野矣,罪一人活千万人,吾何恨哉。” 能臣干吏如许仲宣者,诚国之幸也,民之福也。太平兴国八年,许仲宣升任左谏议大夫。 侯仁宝战死,卢多逊终于达到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赵光义下诏班师,对宋军的惨败,太宗十分恼火,派人弹劾刘澄、贾湜、王僎等人,将其定罪。刘澄、贾湜等人在邕州就地斩首;固执的孙全兴不但害死了侯仁宝,也害死了数千宋军将士,而且连他自己的项上人头也因此搬了家,他被带回京师处死,世人评价道:“全兴不能体国,乃与侯仁宝较毫厘之利,有彼我之分,遂无成功,误国大事。”王僎由于病死而逃脱被处死的命运;陈钦祚、郝士浚、崔亮都分别降职为团练、刺史。 追赠侯仁宝为工部侍郎,他的两个儿子侯延龄、侯延世都封了官。 赵光义。 还想征讨交趾,朝中大臣坚决反对,认为大辽虎视眈眈,不能南北两线同时开战,而且交趾相对燕云地区并没那么重要,再次用兵,得不偿失,太宗遂作罢。 大宋从交趾全面撤兵,黎桓就迫不及待地让群臣给自己上尊号:“明乾应运神武升平至仁广孝皇帝”,以庆祝这次胜利。_o_m 黎桓害怕宋朝再次出兵进犯,于是多次遣使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