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惊鸿卷词条释义 (第4/4页)
,突然想要去完成一件事,或者拿去一个东西,当我们停下手头的工作,起身去拿东西的时候,会忽然之间,我们想不起自己要来做什么,脑子里一片空白。就好像你现在玩手机,玩手机之前,你想的是查资料,打开手机,看了下热点话题,然后停不住下来,时间就过来半个钟头,等你发觉的时候,你会发现忘记了最初使用手机的目的。你不知道要查什么资料。有人觉得这是健忘,但其实这在心理学里,有一个专门的称呼,门道效应。 【即时效应】 即时效应,也叫海马效应。是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的说,就是人脑的记忆细胞记录一起看到的信息,即使这些消息本人都忘记了,但会保留在潜意识中,当你身处在一个相似场景的时候,潜意识会提醒你,细胞会调用一切有关的信息出来与记忆细胞重合,组成一种类似相似的场景。 在生活中正在做一件事,或者走到某一个地方,忽然之间有一种以前自己做过这种事、来过这个地方的感觉?很模糊的印象,但相同的场景和感觉,却很真实。很像在梦境中见过,但是忘记了。甚至有的地方,是第一次去,却觉得非常熟悉。感觉自己来过。甚至做了一个梦,醒过来之后,感觉自己好像曾经做过类似的梦,但是你自己又无法确定,你是真的做过两次一样的梦,还是因为这一次的梦给了你一种做过两次的错觉。 【死本能与毁灭欲】 死亡本能,毁灭本能。死亡本能可以解释一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残忍、对抗、攻击,甚至杀戮。死亡本能会表现出侵犯或者自毁,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甚至会派生出不同种族家国之间的侵略、屠杀、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性行为。它也会转向人自身内部而出现自毁现象,如日常生活里的自虐、自残,甚至自杀。 其实死亡本能也不完全是坏的,这其实是潜意识给人的一种保护。死亡本能也可以做出某些良性的转化。如破坏性的本能,可以转化为一名勇敢的消防队员救火的行为,一名警察勇于和歹徒搏斗的行为......正是因为这种破坏性的本能,才能让诸位警官们在面对罪犯的时候雷厉风行,毫无畏惧的出手抓捕,甚至给顽固份子致命一击! 人类是个矛盾的个体,一方面有活下去的本能,另一方面又有想走向毁灭的本能。像人站在高处,再积极正能量的人,都会潜意识里会幻想自己跳下去,这就是死亡本能。无关善恶,只是骨子里的毁灭欲,人人都有。 【品牌情绪】 低端的品牌形象,要的就是开心。没有理由,穷也开心。让品牌带着一种快乐的情绪,最好是不动脑子,直接花钱乐呵就行了。 而中端的品牌就要靠温柔。必须要没有攻击性,让人觉得温和,又带着一点宽容的感觉。其实本质上也是快乐,但是不能那样直白简单,要藏一层。目标受众就是有些焦虑的新兴中产阶级,这样的品牌形象可以让受众有一种“和惨淡的生活握手言和”的感觉,更受欢迎。 高端的品牌表现要带着点悲天悯人的淡淡忧伤,才能吸引人思考,让人感觉到有格调。 初创的新品牌,最好的情绪是愤怒。必须先愤怒,因为愤怒才是引流的良药。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也叫乐队花车效应。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中学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 “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香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 就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系统内,谁作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 【阿希实验】 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实验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阿希实验。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他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它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它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贝勃定律】 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其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在感情里也是如此,长久的陪伴不如短暂的刺激。一个有另一半的人,忽然出轨,大概就是如此。 【吊桥效应】 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另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青春期的懵懂爱情之所以大多无果,其实并不是相爱,不过是同学起哄之下,因为紧张,产生的错觉。 【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简单的说就是摇铃铛,再给狗食物。时间久了,狗听到摇铃铛,就会知道要吃东西,所以流口水。 【负面情绪】 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就忍不住想起一些曾经的事情。比如某事某刻,做过的某一件蠢事,或者是在什么场合出糗了。这些事可能都忘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就忽然想起来了,然后在时隔多年后的今天,还是为当初的自己感觉到尴尬。 其实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经历。这些尴尬和社会性死亡的现场,即使过了很久,还是觉得难以接受。但是如果一个经常被这种事所困扰,时间久了就会心神俱疲。这就是负面情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