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第九节 (第4/4页)
陪死?”崔杼又问,‘那末,平仲先生你想干嘛?’晏婴说‘我只知道国君死了,宰相必须料理国事。’崔杼还是允许他祭过庄公,没有杀他。 齐国太史负责记载重大史迹,写道:“某年某月某日,崔杼弑其君。”崔杼立刻杀了他;太史的二弟来写史,和哥哥一字不变,又被杀;小弟弟来写史,仍然照旧。崔杼不敢再杀了。这就是成语《秉笔直书》的由来。 庄公死了,再立新君。新君就是庄公异母弟姜杵臼,后称齐景公。这位景公国君有个特点,就是好招徕勇力之士。什么是勇力之士?就是力气大,发起狠来不要命。好听点说,叫做‘行侠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实际上不懂法律、不讲礼节、不顾社会公德。只要哥们儿对我好过,给过我好处,我就跟他抱团儿。不论我哥们儿犯了什么罪,不管他做了什么恶,谁要动他一指头,我就跟你玩儿命。——很明显,这是一种社会破坏力量。可是那时社会不能正确认识。 齐庄公也曾有过蓄养勇力之士的作风。可能当时的国君私人安全感极差,希望‘勇力之士’这部分人成为自己的贴身保镖。晏婴对此极为反感,我们在有关他的史料《晏子春秋》中(第一卷;内篇;谏上;第一),可以看到:“(齐)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仁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er3)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就是说,自从庄公开始重用勇力之士,这批人不拿国家、社稷当回事,宗室贵戚也不再为国推荐贤良,君王的近臣也不再进谏斥退恶人了。为此晏婴专门跟庄公详谈了一次,说明真正的‘勇’,必须是舍命维护正义;真正的‘力’,应该是在维护法律、公德方面不畏强暴。否则就是不可取的。 到了景公,事态更加严重。姜杵臼先生养了三位勇力之士,名字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既不归属中央警卫团,也不隶属公安部安保局,也不是cif\fbi,直属景公一个人。平日闲来无事,只管睡大觉、逛大街。晏子推心置腹讲明了这番道理,希望辞退这仨家伙。景公说,‘他们力气那么大,谁能处理得了?’晏宰相说,只要您同意,那就看我的。 过了几天,御花园桃子成熟,晏婴让人摘了三个水蜜桃,每个都有三斤重(当时每斤只有现在的46克),国王出面召集群臣聚会,论功奖励桃子吃。仨勇士一看大喜,心想那就是我们哥仨了,正好每人一个嘛!不料,丞相开口了:“在座哪位功劳大,还能大过咱们君上吗?第一个桃子,请陛下享用。”景公也不客气,拨开蜜桃薄皮,吱喽一声,蜜汁进肚了。 公孙接(捷)连忙说,“我曾徒手打死一头野猪、一条猛虎。这功劳谁能比?” 没等别人搭话,立刻拿了第二桃,也不揭皮,两口吃下。田开疆一愣,觉得有气:“俺随君上两次出征,开疆拓土,这功劳不大?”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最后一只桃;古冶子连忙说,“那次国君乘了三驾马车过大河,一只大鳖咬伤了左骖马后腿,君上十分危险。是俺憋口气,钻到水下,追了好几里,斩下鳖头,牵住马缰,救了陛下上岸。打死野猪和老虎算什么?——功劳大的,反而吃不到桃子。士可杀而不可辱!”登时拔刀自尽了。公孙接见状,满脸羞惭,说“是勇士就得讲义气,只怪我莽撞,一时性急,功劳不大,抢吃了桃子,害了古冶大哥性命。我不能苟活世上”,一下也自尽了。田开疆感慨地说,“论勇力我不如古冶子,论义气我不如公孙接。我抢得什么桃子啊?”扑通一声,老田也自尽了。这就是《晏平仲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齐景公把三人埋在临淄城南荡阴里。 后来就传出一首《梁甫吟》歌曲,歌词是: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和晏婴同为三朝元老,又是国君本家的姜据,后来被封在梁丘城食采,因此被称为梁丘据,其后代则以梁丘为姓。做为梁丘姓的创姓始祖,被其后裔尊称为‘梁甫’。梁丘城在今天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再后来,梁和丘成为两个单姓。 梁丘据的后代出了两个著名学者,父亲梁丘贺,儿子梁丘临。他们是《易经》研究大家,创立了《粱丘易》学派。诸葛亮家族文化,深受《梁丘易》影响,因为梁丘贺、梁丘临家住琅邪郡(国)诸城县枳沟镇乔庄村东。诸葛亮祖籍就是诸城县,后来迁到阳都的。 由上综述,《梁甫吟》不可能是诸葛亮原作,极可能是梁丘据所作。你看那词文,通篇充满对晏婴的不满,但是没有一句提到梁甫。《梁甫吟》,梁甫所吟诵者也!梁丘据与晏婴同朝几十年,政见不同,常有龃龉。但是晏婴理胜,口才又好,姜据先生总是论战的失败者。心中的愤懑,发泄于《梁甫吟》,这是合理的诠释。 诸葛亮认真学过《梁丘易》,很小时候,跟着别人哼哼几句《步出齐城门》也是可能的,但是躬耕南阳、待时草庐,成为一家之主后,他是不会贬低千古名相晏婴的。这一点,就连罗贯中老先生心里都有数。所以他让黄承彦唱出贤婿《梁甫吟》不是上面那一段,而是: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飞,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满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这和《二桃杀三士》毫不搭边。 三国以后,许多文人雅士也有《梁甫吟》诗作,都是哀叹怀才不遇和悲伤时局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他们对‘孔明好为梁甫吟’的自我理解。 陆机:梁甫吟年命时相失,庆云鲜克乘。 哀吟梁甫癫,慷慨独拊膺。 李白:梁甫吟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杜甫:梁甫吟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刘基:梁甫吟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小说网,!]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