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九一章 阴谋 (第3/4页)
根据。” 这项声明对减缓挤提起了一定的作用。 廖宝珊仍在港,证明他尚能应 付局面。不过仍有许多小存户不放心,不将存款提进腰包,誓不罢休。 汇丰、渣打是银行公会常务会员行,还是兼容准中央银行权利与义务的大商业银行。两行发表联合声明支持廖创兴银行,声称可透支三千万港元应 付挤提。 挤提风潮慢慢平息,摇摇欲坠的廖创兴免于“执笠”。欲哭无泪的廖宝珊该破涕开颜,重振雄风——不,他更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事情的起因却是汇丰的好心援助。 汇丰与廖创兴拟好一份英文联合声明:“汇丰及渣打已作出若干安排,令廖创兴银行的事件,完全受到了控制。” 声明登于华文报纸,不知哪位翻译大师的巧译,中文译文竟是:“廖创兴银行之业务,完全置于汇丰及渣打控制之下。” 1961年银行挤提风潮,暴露了港府缺乏法制保障的积极不干预政策的弱点。 因没有法例制约,廖创兴银行的经营即是合法。 若以国际间银行惯例衡量,该行的经营又极不规范:首先,大量从事非银行业务:其次,所制定的利息远远超出同业公会的利率协议;再次,没有留以相应的流动资金应付日常营业。 不知廖宝珊本人是否意识到这样做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但他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不这样做,家庭财产就不可能在短期内惊人膨胀。 廖创兴事件,港府受到各界尤其是银行界的批评。 1962年,港督柏立基爵士,邀请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汤姆金斯来港,汤氏是英国著名的银行法专家,他对香江银行业进行考察,并提交了“汤姆金斯报告”。 同年,香江银行同业公会超越重重障碍,完成了一件极富意义的大事。 会员行与非会员行坐到一起来,达成一项利率协议,规定了最高存款利率。 按此协议,非会员行的银号也必须遵守。 香江的银行业立法,到80年代金融三级制出台才算是基本完备。 不过,对当时银行业“无法无天”的现状来讲,这两项举措的出台,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外资大银行,一直是基本按照国际惯例和同业协定运作的,两项举措的出台对他们极有利。 华资银行,要么是从银号脱胎而来,要么沾染了较多的银号遗风。 他们大部适应不了新举措,不少人怨声载道,说英国人卡中国人脖子。 60年代,正是小银行与银号蓬勃发展的时代。 香江经济起飞,加工业遍地开花,房地产热持续升温,银行业有利可图,在香江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廖宝珊罹难,并未在华人同业留下什么阴影。 有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厄运未降临自己头上罢了。 积重难返,港府的新条例和同业公会的协议,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恶习”甚至愈演愈烈。 结果,在新条例实施不到3个月,又一场特大挤提风潮席卷香江。 明德银号即告破产,众多的中小银行在挤提风潮中摇摇欲坠,甚至连信誉卓著的恒生银行也濒临破产。 恒生一直口碑极佳,难道它也像廖创兴一样出现了重大失误? 恒生银行于1960年1月1日由恒生银号改名重组的。次年,二十二层的恒生大厦在中环落成。 除总行外,另在九龙油麻地、旺角设立分行。到1965年,恒生银行已拥有9间分行。 恒生银行在改名之前,就实现了与现代银行经营机制接轨。 利国伟在恒生银行的地位青云直上,1960年1月1日,晋升为董事;1964年1月,提升为副总经理。 恒生银行积极吸纳存款,到1965年挤提风潮爆发前,恒生的存款总额高达七亿两千万港元。 有较雄厚的存款做后盾,恒生董事长何少恒主动去寻找放贷市场。 当时纺织业、成衣业、塑胶业、五金业、玩具业等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前来要求贷款的工业家纷至沓来,其实根本用不着去找贷款客户。 何少恒认为,银行不是慈善机构,不能等人家“求”我们恩赐;银行是盈利机构,物色准了客户,就意味着盈利。 他说:“栽培客户,就是壮大自己。” 他还说:“不要以为自己是客户的衣食父母,客户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1963年,恒生银行开办“银行业务初级进修班”。 目的是摈弃银号不适应现代形势的旧规陈俗,学习现代银行基础业务及管理方式。 进修班由利国伟主持,身为董事长的何少恒亲莅授课,学员有老职员,还有刚入行的见习生。 应现代形势的旧规陈俗,学习现代银行基础业务及管理方式。 按揭制度大大缓解了地产商和置业者,资金不足的困难,刺激了已成热潮的地产业迅猛发展。 银行按揭以土地、物业作抵押,是一项安全系数较高的贷款业务。但也有一个明显缺陷,资金回笼周期太长。 华资银行热衷按揭业务,恒生银行亦不例外。 港府长期奉行高地价政策,土地供不应求,地价日涨月升,这就造成“炒”风盛行。 一些银行盲目贷出巨款,为炒地推波助澜。 还有一些银行见猎心喜,手痒难禁,不惜动用自有资金和存户资金,直接涉足地产业,像当初廖宝珊一样倾力做地产商,大炒地产物业。 这样一来,实力单薄的中小银行普遍患有贫血症,库底空虚,流动资金枯竭。甚至有的银行,连存户较大数额的提款都不能及时兑付。 不少银行捉襟见肘,令存户惶然。 银行危机四伏,一触即发。 1965年1月26日,即香江银行新条例实施的两个月后,挤提风潮袭击了未组成法人的小银行——明德银号。 明德银号热衷直接介入地产投机,结果陷入资金困难的泥淖。小小的银号如何挡得住汹涌的挤提潮,提不到款的存户在街头哭天号地。 明德银号视同业公会的利率协议为无物,一意孤行奉行高息存款策略。 挤提发生,银号监理专员即对明德银行检查,发现“不仅没有流动资金,而且没有偿债能力”。 3月初,香江高等法院批准接管明德银号,宣布其破产。 港九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存户生怕自己的存款银行破产倒闭,积蓄化为乌有,慌慌涌去提款。 挤提如汪洋怒潮震荡港九,中小银行岌岌可危,如临末日。 2月6日,1931年成立的老字号华资银行——粤省信托商业银行不堪挤提,现金告罄。2月8日,港府宣布对这家银行实行管制。 这家拥有二十六家分行的老牌银行的倒闭,加剧了存户的恐慌心理,挤提再掀高潮。 华资银行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信誉危机,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却风平浪静,稳坐钓鱼船。 众多的中小银行都面临倒闭的危险,其中包括恒生银行。 明德银号发生挤提,何少恒还没意识到自己将赴其后尘。 因为恒生并没像有的银行那样,无节制地盲目卷入地产热。 恒生虽巨款在外,总是能如期收回,何况,恒生的信誉一直良好。 明德银号倒闭,挤提蔓延,何少恒这才意识到势态的严峻。 2月4日,前来恒生总行及分行提款的人愈来愈多。 恒生首脑们紧急动员,一面筹集现金应付提款,一面派员劝说存户暂不提款。 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