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亨传奇_第五九一章 阴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九一章 阴谋 (第2/4页)

是缘于恒生银号的一名职员何添。

    何添当时负责恒生香江总部的法市、黄金业务,与国华银行有业务来往,与利国伟相识。

    利国伟来到葡京,何添便向四位大股东谈起利国伟。

    林炳炎、何少恒、盛春霖、梁植伟如获至宝,诚恳请利国伟来恒生银号工作。

    利国伟没敢答应,当然他没有向国华提出辞呈,他觉得这个时候离开国华银行不好。

    不过,利国伟对恒生银号的四巨头留下良好的印象。

    这之前,他与别的大银行职员一样,一直瞧不起信誉不太佳、地位低一档的银号。

    1945年8月,香江收复。恒生银号9月就在香江复业。

    恒生银号的分工仍与战前一样,何少恒坐镇羊城。

    1946年,何少恒与何添等友人,成立恒昌公司,从事粮食生意。

    而恒昌公司即大昌贸易行的前身,二十余年后,大昌成为香江有名的大贸易行,贸易业务无所不包,成为何少恒的两大事业之利国伟也是这一年加盟恒生银号的,

    银号生生灭灭十分频繁,利国伟此举,需要相当的勇气。利国伟后来回忆道:“我是看准了恒生银号前途远大,才迈出这一步的。当然,银号的职业不如银行牢靠,但银号未必就不可成为大银行。”

    1946年夏,果党为了弥补浩大的军事开支,大量发行金圆券,禁止民间私藏金银。

    金圆券膨胀,信用下跌,人们设法将金圆券换成外币保值,恒生银号抓住这有利时机,大力开辟兑换业务。

    兑换比率比平时贵许多倍,急需外币的有钱人在所不借,只要有外币就成,好携资产逃出内地。

    1949年,移民潮达到顶峰。香江是内地有钱人的临时避难所。他们携带来的多是金银,需要兑换成部分外币急用。

    “炒金热”应运而生,很多在港的粤省、沪上人都卷进炒金热。

    何少恒从1948年起,返港主持恒生银号炒金业务。

    炒金风险极大,狂飓迭起,一夜暴富、一朝破产屡见不鲜。有不少炒金大赢家,最终落得倾家荡产,欲哭无泪。

    而何少恒一路顺风、吉星高照,以后恒生银号无论贷款还是投资,出手数十数百万,令同业眼红不已。

    这次炒金热,沪上帮大多锦羽,粤省帮胜者较多。恒生银号何以这般出色?

    何少恒及恒生银号同事均守口如瓶。

    卷入炒金的沪上人,大都是银行家、银号老板、股票经纪人等,他们一来香江就给“放了血”,因此,在香江执业的沪上帮,多事实业,而少有吃金融饭的——当然这是题外话。

    1949年2月,恒生银号舵爷林炳炎在港病逝,由何少恒承其衣钵。

    林炳炎是恒生银号的奠基人,恒生银行正是在他的总决策下,由一间默默无名的小银号,发展成同业中的大哥大。

    而何少恒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恒生银号改组银行作准备。

    香江开埠百余年来,政府对银行行业的发展及管理,一直奉行自由的积极不干预政策。

    1948年1月29日,港府首次颁布《银行条例》,只规定经申请由总督会同行政局发给牌照,每年缴纳五千港元牌照费的企业,便可经营银行业,

    而对银行业务,却无具体规定。

    无论是条例颁布之前或之后,在香江领牌开办银行是比较容易的事,

    这也让别人想,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准银行机构——银号?而业主为什么不改为银行呢?

    银行的业务,虽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款约束,却有惯例,这种惯例由早期的外资银行带来,成为以后华资银行执业的范本,这种无形中的束缚力,

    使没有现代金融概念的华人业主及顾主,颇感不便。许多华人银号商,视执业银行为畏途。

    而银号经营灵活,显而易见;当然银号信誉不佳,也是显而易见。

    因此,如果要想获得大发展,必须走银行这条路。

    这就是何少恒的出发点。何少恒的主张得到利国伟的大力支持。

    换句话说,如果恒生银号不改银行,是留不住利国伟的。

    利国伟正在自修金融学,后来还考上英国银行公会会士资格,是恒生银号第一位镀过“洋金”的银行家。

    1952年,恒生银号注册为法人组织的有限公司,何少恒任董事长。

    1953年10月,恒生银行迁入皇后大道中一百六十三—一百六十五号的自置物业。

    从规模上讲,相当中等规模的华资银行,业务性质尽可能向银行看齐,但名称仍叫银号。

    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促使香江银行业急剧膨胀,梦寐以求改组银行的何少恒反而下急,他认为这样办银行注定会执笠。

    他主张渐进,等条件成熟再易名。

    恒生银号缓慢而稳健地将讥制纳入银行轨道。

    只念过几年私塾的何少恒,显示出大银行家的远见卓识。

    因此,恒生易名银行后,不曾遇到阵痛,而是迎来了高速发展。

    1958年,香江转口贸易占出口总值的57.8;而到1959年下半年,转口贸易只占出口总值的30.4,而高达69.6的出口总值为香江本地的工业品输出所创造。

    这一惊人的变化,标志着香江正在从转口贸易型经济转为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并重型经济。

    这被誉为香江经济起飞的里程碑。银行将会在未来的香江经济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古老作坊式的银号将成为夕阳行业。

    从内部条件来看,这一年,恒生银号注册股本增加到三千万港元,实收股本增加到一千五百万港元。如此财大气粗的银号,当时唯有恒生银号了。

    并且,恒生银号的机制已基本实现了银行化。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何少恒买下中环消防局侧的旧楼,拟建未来的恒生银行大厦。

    1960年1月1日,恒生银号改名恒生银行。而在次年,二十二层的恒生大厦落成,

    外墙采用玻璃幕墙和铝材,是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材料。

    银行物业是银行信誉的标志,恒生一易名就不同凡响,令同业刮目,反观一些开办多年的银行,却仍是钱庄银号的格局。

    银海行船,有风有浪,这对恒生银行,既是挑战,当然又是考验。

    1961年6月14日,香港爆发二战结束以来最大的挤提风潮。

    廖创兴银行人山人海,存户排着长尤般的队伍,焦虑地等待提取存款,有的存户甚至露宿街头等候次日取款。挤提连续3天,据统计排队挤提的总人数逾2万人。

    如此汹涌的挤提风潮,即便是金山银山也会搬空。廖创兴银行如抽干血液的躯体,奄奄一息。该行创始人廖宝珊,欲哭无泪,一命鸣呼!

    廖创兴受灾,其他银行隔岸观火,甚至幸灾乐祸,说廖氏自作自受。

    他们确有几分冷酷,但又不是空xue来风。香港政府没有完备的银行法,更不会制定官方利率,香港民间的银行公会倒是制定了同业利率,要求各会员行共同遵守,避免恶性竞争。

    廖创兴原本就是把银号的一套照搬进银行,对同业公会的条例置若罔闻,创立“高息小额存款”。

    以汇丰、渣打为首的银行对廖创兴十分不满,又无可奈何。现在廖创兴遭到挤提,各银行难免不会袖手傍观。

    挤提风潮沸扬了3日之后,警方处长针对廖宝珊已潜逃的谣传,发表一

    项声明:“市面出现一项谣言,指有某知名银行家被警方侦查,且已被通知

    离境云,查实此项谣言,乃毫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