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57 《自然》还是《科学》,这是一个问题(求订阅) (第2/3页)
候,根本想不到。 比如,某种特殊的螺丝钉的更换方式,某种不常用小设备的存放位置,如何维护手套箱的净化装置等等……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让每个人都接触一下各种课题组里乱七八糟的事情,还是很有必要的。 许秋接收了吴菲菲发过来的四个文件,开始一一浏览。 其中,两个是新文件,还有三个是吴菲菲之前报关时用到的旧文件。 新文件中,有一个pdf格式的文件,来自fedex国际快递公司,是他们出具的到货通知书。 上面附有快递单的扫描件,以及快递的各种具体信息,包括快递到达魔都海关的时间,总运单号、分运单号、快递件数、快递重量、申报金额等等,还贴心的附上了一份“进口快件清关服务指南”。 另外一个是word格式的文件,来自魔都金施报关有限公司,是货物清关信息确认文件。 对方公司的措辞非常正式:“贵司此次进口快件货物由我司受fedex委托,全权负责贵司的清关工作,为尽快为贵司办理清关手续,请您配合提供以下信息及资料。” 最后他们还温馨提示:“根据海关规定,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十四日内未向海关申报的话,依法收取相关滞报金。超过三个月未向海关申报的,其进口货物由海关提取依法变卖处理。” 许秋大致看了看,他们要求的信息,主要有进口货物运单号、经营单位、海关十位编号、收货单位、商检十位编号、贸易方式、运费信息、货物信息等等。 要求的资料,主要有报关委托书、报检委托书、合同与订单、代理协议书、箱单、空白公章纸等。 还是比较复杂的。 接着,许秋又看向吴菲菲发来的三份旧文件,分别是“富勒烯衍生物-情况说明”和“富勒烯衍生物-其他信息”,以及吴菲菲之前填写的,来自同一家报关公司的货物清关信息确认文件。 许秋首先打开“情况说明”,这个文件内容比较简单,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情况说明: 尊敬的校资产管理处: 本人因研究工作需要,从漂亮国nano-c公司购买了10克富勒烯衍生物p和1克p是一种富勒烯衍生物,由于它的较好的溶解性,很高的电子迁移率,与常见的聚合物给体材料形成良好的相分离,主要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电子受体的标准物。该聚合物系化学方法人工合成,无动物原性,无活性成分。pcbm通过fedex于10月21日运抵魔都,运单号:770543229636。 特此说明,望准予办理相关手续。 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科学系 2014年10月24日 ## 这份文件需要提交给学校的资产管理处。 许秋参照吴菲菲的模板,直接把日期、运单号、还有pcbm的克数改了改,然后保存下来。 这回p一共买了5克,p买了1克,共计花费2270美刀,大约一万多软妹币。 其中,p一克是300美刀,p一克是675美刀,运费是95美刀。 从这里也能看出,富勒烯材料的成本其实远低于现阶段的非富勒烯材料,后者1克的费用可以买前者5克。 毕竟p就是在富勒烯c-60的基础上进行修饰,分子结构相对比较简单,c-60现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存在多种大批量制备的方法,价格被打了下来。 而非富勒烯材料的制备工艺较为复杂,往往需要经过五步以上的合成反应,同时还涉及在液氮低温条件下引入醛基之类的,反应条件比较极端的反应。 当然,日后如果真的能够确定一种性能非常好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也是可以通过大批量制备,将价格打下去的。 现在价格卖的贵,也有专供科研的溢价在里面。 接着,许秋打开另外一个“其他信息”文件。 是关于pbcm性质的,一共列出七点基本信息,这个不用更改就可以直接使用: 1.品名:富勒烯衍生物 2.来源:由c-60和c-70经化学合成 3.有无活性:无活性 4.细度:无 5.包装:黑色塑料瓶 6.型号:p,p 7.品牌:漂亮国nano-c公司 最后,许秋打开吴菲菲上次填写的货物清关信息确认文件。 之前他还比较发愁怎么查询包括海关十位编号、商检十位编号、hs编号在内的各种信息。 现在好了,直接参照吴菲菲的历史版本即可。 许秋把大概的流程弄清楚后,花费半个小时备齐材料,然后将各种文件到魏兴思办公室打印出来。 他把各种材料统一交给小弟莫文琳。 莫文琳又转手把文件传给了徐心洁。 徐心洁苦哈哈的捧着材料出了门。 说起来,有机光伏这边的殷后浪,因为常年在江弯跟着邬胜男干活的缘故,省下了不少跑腿的时间,基本上这边有什么跑腿的任务都被分给了徐心洁。 最终,在晚上五点半下班前,徐心洁将学校资产管理处审核过后的各种材料交予许秋。 许秋把材料打包装好,叫了个快递邮寄给魔都金施报关有限公司。 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清关公司处理,只需要等待对方把pcbm材料发过来即可。 周日,基于idic-m体系的叠层器件效率,在模拟实验室中的器件效率已经达到了15.7%。 同时,在现实中,许秋也重复出了15.4%的结果,已经正式超过了原先idic-4f的体系,效率上限大约提升了0.3%左右。 到了这个阶段,想要再往上提升确实非常难。 许秋估摸着idic-m这个体系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看不到突破16%的希望。 毕竟这是模拟实验室中上千片器件得出的结论,样本数量已经足够大了。 于是,许秋决定暂时把现实中叠层器件的优化工作和重复性实验工作,转交给莫文琳进行。 想要进一步提升叠层器件效率,许秋构想中的一条可行路径,是保持现有的idic-m底电池不变,使用其他课题组开发的近红外受体材料,去取代顶电池中的ieico-4f。 现在模拟实验室中,模拟实验人员已经把包括coi8dfic在内的,几种许秋选定的近红外非富勒烯材料给合成了出来,并开始正式的进行叠层器件性能摸索。 而现实中邬胜男那边的进度比较慢,几种材料合成的进程大约七成。 很正常,现实嘛,不能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 周一,组会。 钙钛矿团队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