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53 有机光伏领域公认的一道大门槛,成功跨过!(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53 有机光伏领域公认的一道大门槛,成功跨过!(求订阅) (第3/3页)

而且还得让人亲自去跑一趟送样,也是麻烦。

    这周的大会和邬胜男没太大的关系,因此她的工作继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主要是继续润色杰青基金的申请书,顺带辅导两个本科生进行FOIC材料的合成、表征与器件测试等实验。

    魏兴思打算在年底前把两个项目申请书的初代版本都写出来,这样等寒假结束回来,再稍微改一改就可以直接提交了。

    莫文琳因为大会的缘故,只做了三批器件,不过性能都还不错。

    首先是基于J2:PCE10:IEICO-4F的体系,效率12% ,已经开始整理文章,打算投一篇AM的子刊AFM。

    现在随着涌入非富勒烯领域的研究者越来越多,不少人都盯上了三元体系这一块,导致做三元体系的人越来越多,很难再像最开始一样轻易的发AM了。

    其次,莫文琳采用了许秋之前提出的“引入三元体系”的方法,把叠层器件的效率优化到了14.3%。

    听到这个结果,魏兴思两眼放光。

    虽然平常说的时候都是以1%为梯度进行展望,但效率真到了14%这个级别,能提升0.2%、0.3%都是非常好的,指望一次性就实现1%这样大的跨越,非常的困难,都是要一点点的慢慢磨。

    魏兴思转头问道:“许秋,你怎么看?”

    许秋心道,我还能怎么看呢,我这边都做到15%了,不过嘴上却说道:

    “我觉得基于三元体系的叠层器件,还是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比如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这周我打算自己来制备几批器件。”

    “行啊,”魏兴思点点头:“刚好你的文章都投掉了,那就做做实验呗,权当是换个口味。”

    组会结束,接下来的几天,日子重归于平淡。

    许秋一边让模拟实验系统继续摸索加工工艺,一边亲自上场制备叠层器件。

    他试图在现实中复现出系统中的15%效率。

    叠层器件的制备比普通器件的制备要麻烦一些,因为有双倍的有效层和传输层,所以时间成本要提高大约50%。

    一天下来差不多只能产出一批,想做第二批器件就有些勉强。

    周三、周五、周六,许秋一共制备了三批器件。

    第一批器件,也许是因为许秋好久没做器件制备实验,有些手生,最高效率只有13.67%,做的还没有莫文琳高。

    第二批器件,他超过了莫文琳之前创下的记录,最高效率达到了14.52%。

    第三批器件,许秋直接把效率进一步提升到15.00%。

    这次测出来的数据刚好是整数,许秋也是第一次遇见,还挺巧的。

    不过,从概率学的角度上来讲,在保留两位小数的情况下,测出来结果是整数的概率大致是1%,他做了这么多批器件,遇到一次也很正常。

    同时,模拟实验室中叠层体系的效率也获得了进一步提升,达到了15.37%。

    这也让许秋觉得自己当初优先选择叠层器件作为突破口,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因为叠层器件主要涉及到的是工艺方面的优化,在这一方面模拟实验系统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而Y系列受体的开发,主要涉及到新材料的合成,相对更看重的是分子结构的设计。

    换言之,运气或者说技术成分比较大,只要分子结构不对,任你怎么优化工艺,那都是徒劳。

    现在15%的叠层器件效率数据,终于是一只脚踏在了有机光伏领域的一个大门槛上,也意味着这个工作已经接触到了发表CNS文章的门槛。

    当然,想要发表CNS,单单15%并不是很稳,毕竟是要跨领域和其他热门领域进行PK。

    如果还能做的更高一些,比如16%,冲击CNS成功的概率就更高一些。

    而且,能不能上CNS是需要运气的,编辑的态度、审稿人的认可程度都是不确定因素。

    就算是普通的学术大佬,也不敢说自己做出来的一项工作,就一定能发表在CNS上,除非是诺奖级别的学者,那另说。

    毕竟CNS每年文章收录数量有限,成百万上千万的研究者,去竞争每年几千个名额,还是有些困难的。

    但不管怎么说,许秋现阶段取得这样的成果,一篇《自然》大子刊基本上是没跑了。

    因此,许秋打算做两手准备,首先肯定是优化叠层器件的性能,力图继续向上突破,16%、17%、18%。

    但假如当下的体系迟迟无法突破的话,那就以15%的效率去投稿《自然》或者《科学》。

    如果被拒稿或被建议转投《自然》大子刊的话,那么就勉为其难的在《自然·能源》、《自然·材料》、《自然·光电》这三个和有机光伏领域相关的《自然》大子刊中挑选一个。

    其实,许秋之前也有想过要不要把Y系列受体拿来做叠层器件。

    当时的想法是不太愿意在同一篇工作中,出现叠层和Y系列受体两个概念,这种就有些浪费。

    本来两个都有望冲击CNS的体系,合在一起,就算能发一篇CNS,那也是亏的。

    虽然有这般的考虑,但许秋也在模拟实验室中尝试过这种想法。

    反正先把结果做出来,要不要合起来发表到时候也是自己说的算。

    最终的结果表明,现阶段Y系列受体与叠层器件并不适配,最高效率并不如以IDIC-4F为代表的ITIC衍生物,就连15%的门槛都过不去。

    要知道,基于Y系列的二元器件,最高效率都已经做到14.8%了。

    而将其用于叠层器件,效率还突破不了15%,那就没太大意义了。

    许秋尝试分析了一下原因。

    他觉得可能是因为Y系列受体太过“完美”,当它与J4给体共混后得到的有效层薄膜,可以在300-900纳米范围内实现优异的光吸收,这也是Y系列体系能获得20毫安每平方厘米的原因。

    把这样的一个完美体系,应用在叠层器件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把Y系列放在底电池,它会把大部分的光都吸收了,留给顶电池的基本上就剩不下什么了,从而导致两个电池的电流密度极度失衡,比如底电池20 ,顶电池6。

    因为是串联的结构,所以最终整体电池的电流密度就变为了6毫安每平方厘米,导致器件性能显著下降。

    而如果把Y系列放在顶电池,那它就只能吃到经过底电池吸收后残余的光,原本那么好的性能也就浪费了。

    本来能有20 的电流,可能现在就只有12了,最终器件的效率很难超越它本身不叠层时的状态。

    换言之,Y系列可以自己当C,不需要辅助就能发挥的很好,同时因为太过优秀,也找不到一个能与之打配合的辅助。

    而让Y系列去打辅助,又有些屈才了,并不见得比其他专业辅助表现的更好。

    也可以这么说,叠层器件其实是将两个不那么完美的器件组合在一起,从而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器件。

    Y系列材料的完美表现,放在叠层器件中,反而变为了一种不完美。

    PS:这个月的月票不知道能不能破千,摆碗求月票。

    PS2:最近的更新量应该会多一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