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53 有机光伏领域公认的一道大门槛,成功跨过!(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53 有机光伏领域公认的一道大门槛,成功跨过!(求订阅) (第2/3页)

户的数量足够多,也能保证氪金玩家的游戏体验。

    毕竟,免费玩家就是付费玩家游戏体验的一部分嘛。

    许秋随口问道:“现在做直播的情况怎么样?”

    孙一凡回应道:“还可以吧,如果能把现在的粉丝稳定住,下次续签就可以签更高档次的约。”

    许秋追问:“月薪如何,过万了没?”

    孙一凡摇了摇头,“月薪过万哪有那么容易,我就是一个小主播,一个月小几千吧……颜值、舞蹈主播,她们来钱比较快,但主要靠的是礼物分成,底薪也不高。”

    许秋点点头:“确实,先当做一个副业做着吧。”

    其实,许秋仔细算了算,孙一凡每天直播三个小时,周末还要加班播七八个小时,这工作量也不算低了。

    就像正常的955,说是每周工作8*5=40小时,但中间吃饭、休息、带薪上厕所、偶尔划水也算在这八小时中,实际工作时间可能只有6*5=30小时。

    四舍五入一下,孙一凡相当于另外打了一份完整的工。

    不过,带来的薪资收益也就是勉强达到及格线的水平。

    主要还是因为做直播没有什么太大的门槛,而越是没有门槛的工作,卷的也就厉害,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多数人的薪酬会被压的比较惨。

    哪怕这个行业的蛋糕非常大,但那也是头部的“卷王”拿大头,其他人都是分剩下的残羹剩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的信息差正在逐渐的消失、减弱。

    一个蓝海的行业,如果没有门槛,人人都能进入的话,不出几年时间,就会瞬间涌入大量的人潮,互相拼杀,把整片海给染红。

    哪怕是科研圈这种门槛相对比较高的领域,现在都已经快卷成一个球了。

    无门槛的行业,卷曲的速度只会更快。

    许秋去洗了个热水澡,然后返回房间,到模拟实验室中查看了一下近期的摸索结果。

    关于Y系列受体的摸索工作暂时没有什么进展。

    不过,关于叠层器件的摸索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按照之前的思路,许秋将1D/2A型三元体系应用在叠层器件的底电池中,通过调控三元体系中非富勒烯受体和富勒烯受体PCBM的比例,精确调控底电池和的顶电池电流密度,得到了电流密度更加适配的叠层器件。

    最终,叠层器件的最高效率从之前的14.3%,提升到了15.07%。

    15%,是有机光伏领域公认的一道大门槛,现在已经成功跨过!

    不仅如此,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可以把三元策略拓宽到其他叠层器件的体系中。

    于是,许秋重新分配了一下高级模拟实验人员的“算力”,将八成的“算力”用于叠层器件,两成的“算力”用于继续开发Y系列受体材料。

    周三上午,课题组补开了一次组会。

    吴菲菲和孙沃的钙钛矿团队首先汇报。

    她们还是负责之前的两个工作,基于二维钙钛矿材料的半透明器件,以及叠层器件。

    其中,半透明器件的加工工艺经过进一步的改良,器件效率已经被优化至8%,同时平均可见光透过率也可以保持在30%。

    经过近一个月的优化,效率却只能0.5%、0.5%的往上涨,说明这个体系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因此,魏兴思决定把这个工作给“卖掉”,打算先投JMCA,如果被拒了就转ACSAMI。

    叠层器件方面,之前遇到的问题是制备出来的叠层器件直接不工作,效率为0%。

    现在,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把器件效率做到了8%。

    具体采用的解决方法是在旋涂完钙钛矿有效层后,使用溶剂退火处理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接下来的cao作,吴菲菲推测这个溶剂退火的过程,能够起到了一种“定型”的作用,让有效层在后期加工的过程中不被破坏。

    尽管差不多是11% 11%=8%,但也算是开了个头,只要器件能正常工作,之后的优化方向相对就比较明确。

    段云还是老样子,比较闲。

    华威那边已经给他发了正式的offer,有效期是一个月的时间。

    另外,他还收到了魔都本地一家创业公司的offer。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制作3D打印机器的,像这种小厂就没有设置有效期这种限制条件,表示只要人能过来,随时都欢迎。

    之前段云的烦恼是没有offer,现在则是offer太多了,他都不知道该怎么选了。

    对于博士应届生来说,第一份工作的选择非常重要,事关之后的职业发展。

    毕竟都这个年龄了,除了科研外的工作经验几乎为0,如果第一份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经验和锻炼,之后跳槽转行的难度非常大。

    田晴依然保持着慢节奏,撰写“三个HOM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工作的文章,当前进度两成半,目标期刊ACSAMI。

    陈婉清负责调试从蓝河公司买回来的“第一代薄膜打印仪器”,现在仪器被安放在江弯实验室的通风橱中,同时,学姐也和许秋、韩嘉莹他们进行了刮涂仪器cao作方面的交接。

    许秋上周主要忙着大会相关的事情,几乎没有做实验,模拟实验室中叠层器件效率突破15%的结果,只有他自己知道,也不好在组会上讲出来。

    于是,许秋决定把自己在大会上总结的内容,和其他人分享一下。

    这些内容对他自己来说,意义不大,不过对于刚刚入门的研究者,比如莫文琳、邬胜男她们来说,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她们这半年来虽然也都发了不少文章,但相对来说比较“偏科”,因为许秋只让她们专注于某一个细分领域的研究,对于其他细分领域的了解相对比较少。

    现在刚好可以通过这次机会,让她们把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提升起来。

    知识总是不嫌多,就算暂时用不到,日后写文章,或者做实验的时候,说不定就用到了。

    韩嘉莹开始撰写H5给体材料的文章,目标期刊JMCA,当前进度三成。

    同时,学妹还进行了关于PTQ1材料的相关表征,现在数据完整度大约七成。

    主要缺光源的数据,还有送样去的核磁等数据没有返回来。

    核磁的话,耐心等待即可,光源的话,在月底还有一次测试机会。

    这次光源测试许秋不打算过去,因为现在基本上课题组里全员都是熟练的光源测试工了,他去不去影响都不大了。

    另外,不论是H5还是PTQ1,这两个工作魏兴思都没有打算送样到NIM进行第三方检测。

    一方面,魏兴思组里的口碑已经打了出去,就算不做第三方检测,其他研究者也不会对结果进行质疑。

    毕竟是当下有机光伏领域世界纪录的保持者,都已经做到了13.5%,不至于在11%、12%效率的体系上造假。

    而且现阶段11%、12%的效率也已经属于较为正常的水平了,很多其他课题组都重复出来了这个结果。

    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省钱。

    第三方检测要收费可以理解,但收费收的这么贵,如果每个体系都检测一次,实在是有些遭不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