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10章:夏邦的藩属次路 (第2/2页)
却是没有定论。 内阁把这件事记下。 内政诸多事务都定了调子,时间已经到了中午,不早了。 刘玄留了他们在宫里,共进了午膳。 休息后,下午又继续,议论对外事务。 夏邦祖地十五路,如今炎国已经占了十一路,余下四路现在属于楚蜀,吞并这四路,这属于内政。 在对外上,又有区分,大体两种,其一为传统周边,其二为海外洋夷。 传统周边上,又有区别。一种是友好的;一种是敌对的。 友好的,有两国,一为云巅国、一为冥黎国, 这两国,都与炎国-岭南西路相邻,云巅国在岭南西路的西面、冥黎国在西北方向。与炎国隔着千山万水。 这两国内,缺少平原,崇山峻岭,可谓山巅之国。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攻打下来了,也难以长久占据。 夏邦史上,秦皇汉武都曾去征伐这两国,建立郡县,但是都无法长久统治。——军事上,难以彻底消灭抵抗势力;为了镇压剿灭叛逆,就得布以重兵。可当地经济条件落后,粮饷缺乏。就食敌方,激增矛盾,更难征服,运输粮饷去,或翻山越岭、或开山挖河,成本巨大! 虽在名义上开疆扩土,很是威猛霸气,但是细算起来,得不偿失。 到后来,王朝也就不急着去征伐了,采取了羁縻之策控制。表面上,双方维持了宗藩关系,承认了对方的独立性,册封其国主为王。实际上,利用其内部各势力之间的矛盾,挑拨离间,互相制衡。如此控制,成本低,又保持了在当地的影响力! 与他们的宗藩关系,也比较特殊,他们在名义上也是被划入建制,改国为路,称为云巅路、冥黎路。 虽名义上划入了神州路制,但是实际上是国中之国。 这两国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内部势力林立,多山地形成了各方势力保持自己存在的有利条件。外部势力难以征服他们,他们内部也难以完成大一统。 神州王朝一般扶持其内部弱势势力,推为其共主、国主,这样的国主要坐稳位置,必得依赖神州王朝。 前朝崩裂,无暇顾及他们,其国主失却依靠,野心家伺机而动,各方势力争霸。一团混乱,陷入内斗。 当前周边与炎国为敌的,便是被驱逐出神州的那三个蛮夷势力,他们见机不妙,丢盔弃甲,溜出神州,回其老家了。 当神州王朝强盛之时,周边蛮夷小国,都会害怕,以依附,为藩属国,求得安全。 这藩属国,便也一如云巅、冥黎一样,划入神州路制,于是神州在祖地十五路外,又有增添的次路。 蛮齐国主溜回东北老家,其老家在以北,出于白山黑水之间,其地颇大,被划分成了三路。当地在五六百年前出过一个强人,一统诸部,建立娄国。娄国盛极之时,东吞漠东、漠南蛮夷诸部,南下侵略神州王朝,夺得半壁江山,成就霸业一百多年。 然而,盛极必衰,王朝兴亡更迭。后来,神州又逆袭了回来,大娄吞下的地盘,又给吐了回来,就像今找的蛮齐一样,灰溜溜的又逃回白山黑水祖地了。 后来,娄国又求依附神州王朝,成为藩属国。 神州王朝答应了,重划三路,名字改成了娄南路、娄中路、娄北路。 但是,没过多久,娄国内乱,就灭亡,从历史的大舞台上退出了。 娄南路、娄中路、娄北路,这名字倒是留存了下来,成为了他在历史中的痕迹。 三娄之地,白山黑水,也极难征服。 那地方,冬天奇寒彻骨,外面撒尿都会冻住,南面的夏民,处于不同的气候区域,相对温暖,在那鬼地方,难以适应。 那里偏偏又物产丰富,所谓,这本能提供食物,就食地方,有利于统治的。 可是,当地蛮夷更熟悉地形啊! 更要命的是,这样丰富的物产,对敌我是公平的。 你派大军去三娄之地,蛮夷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逃,躲入深山老林,反正物产丰富,也不愁没吃的。吃饱喝足,时不时就来侵袭一下,战果积少成多,令人防不胜防、烦不胜烦。 蛮夷这样的打发,颇有些敌后游击的味道。 这样战法下,还想强行占领地方,只能说难难难! 云巅、冥黎、三娄这样的地方,就犹如“帝国坟场”,想插进去装逼,最后只能被耗死! 而这三个地方,其内部经济形式,也不一样。 三娄之地由于物产丰富,文明进程缓慢,还处于渔猎状态,大约不过二三十万人口。 那里土地肥沃,是可以农耕的。 但是,要把习惯于渔猎的人,弄去农耕,不说技术会不会的问题,就是会,人家也难愿意啊! 因为,到处都是吃的,直接抓来就能吃了,为啥要费心费力的去耕种呢? 主观上就缺少那动力! 这样的地方,要想文明跃升,要么建立一个极权官府,把人给强行控制住,然后逼迫他们去学去耕种!要么慢慢的等待,等人口繁衍,直到爆表——大自然提供的食物,不足以供应人口所需了,——这样,才会倒逼他不得不进步! 其实还有办法,就是从外移民,使人口迅速暴涨!但是,蛮夷将那地方视为自己的祖地,岂容外人进入? 云巅、冥黎的经济状态,则相对进步,各有大约五六十万人。其经济处于封建领主制阶段。 土地属于领主。 农民要活,要吃的,据必需求领主给地自己种,因为,不得不沦为农奴! 领主把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营地、一部分为份地。 份地给农奴耕种,收成属于农奴自己,用于养家糊口。 自营地属于领主,虽然名为自营,但并不是领主自己去种,而是由农奴去种,一定的份地对应着一定的自营地。 自营地的产出,则完全的属于领主。 这种耕作制度,类似于夏邦很久很久以前的井田制。 在这样的制度下,对耕种自营地是没有积极性的。更没有积极性去努力提高生产力、生产效率。 是以,耕作技术被卡死,十分落后。 由于技术落后,亩产便又极低。 由于耕地稀缺,这里的“井田制”,又与夏邦的大不一样! ……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