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 挺进大西北 (第1/2页)
八三年八月三十日,夏滕孤身一人从江城出发,乘坐火车再次来到这个鸟不生蛋的西北小镇——杨林镇。 他进入坐落在美丽的世外桃源“五台山”上的西部农学院,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生活。 研究生住宿楼在校园东北的角落里。 五层的大楼东西向排列。东边紧邻学生食堂,西边一条马路与学生宿舍大楼隔开。 夏滕发现西农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住宿是男女在同一楼里混住,只是男女生住在不同的楼层,或同一层的不同区域。 八三级的研究生都住在研究生楼的一楼。男生住左侧一楼西边,女生住右侧一楼的东边。 夏滕的宿舍是103房间,从西门进入一楼右手第二个房间。 每个房间三个人。103房间均是外地远道而来的三位。 同寝室另外两位是,从京城来的崔智星和从龙城来的武沙南。 由于夏滕和崔智星是同一天最先到达,所以两人选择了靠窗户的左右两侧的铺位。 武沙南姗姗来迟,只能选择靠门的一个铺位。 崔智星和夏滕都是周耀教授的昆虫分类学研究生。 武沙南是郭英教授的农业昆虫学研究生。 住在他们门对面房间的三人是西农本校毕业的本地学生,唐槐,李仪和安大荣。 唐槐是汪思哲教授昆虫生态学的研究生。 李仪和安大荣是李琪教授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生。 八三年,研究生每月由国家发放的生活费是五十七元。 相当于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西农研究生是规定在教师食堂进餐。 到达后,安顿下来的当天中午,夏滕还没有办理食堂进餐的手续。 住对门的李仪主动提出为夏滕从学生食堂买饭。 “今天中午只有馒头和面条,一样给你买一点吧?” 李仪个头和夏滕一般,腰板笔直挺拔,浓眉大眼,标准的俊男。 “不要馒头,给我带碗面条好了。” 夏滕上次复试的时候,和黄斌一起领教过西农的馒头。 西农的馒头和华农的馒头是两个概念,夏滕是第一次见过这种馒头。 黑褐色,半圆球形状,手感粗糙而坚硬。 一口咬下去,如刺哽喉,无法下咽! 两人扔掉馒头,去到杨林镇上买吃的东西。 那天正是星期天,一天只吃两餐。 在西农的假期,学校沿袭一天吃两顿的习俗,上午十点供应早餐,下午三点供应晚餐。 据说,那时秦省的老百姓每天都是按一日两餐的习俗生活的。 实际是贫穷的表现。 但学校不应该遵循这种餐饮习惯。夏滕和外地来的同学,对此都表示不满。 夏滕和黄斌去到杨林镇那唯一的一条破街道上。 从西到东走到头,没有发现一个餐馆。 只有中间靠近火车站附近有一个写着“食堂”二字的门面。 两人心想这是哪家单位的食堂。 两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供销店,买了两包饼干,才解决了当天的晚餐。 第二天,本地学生告诉他们,那间唯一写作“食堂”二字的门店,就是杨林town的唯一一个公共餐馆。 本地人把餐馆就称作食堂。 西农学生把杨林镇美称作为“杨林town”。 李仪把一大碗面条送给了夏滕。 夏滕一看热气腾腾的面条,金褐色油亮的汤水上面漂着匀称的葱花,口水快流了出来。 “这是岐山臊子面,很好吃的。” 李仪很引以自豪地介绍完后,回到对面的寝室。 夏滕一个人在寝室独自享用起这碗岐山臊子面。 他拿起筷子,挑了几根面条尝了尝。 “有点酸?” 他端起碗,喝了一口面汤。 “我的妈呀!这是什么玩意儿?!这么酸,像潲水,都变坏了!” 他也不好意思去责备李仪,毕竟人家是好心。 他端起碗去到门外走廊中间左侧的厕所,把一碗面条倒进了垃圾桶。 他回到寝室,李仪走了过来。 “呀,你怎么吃那么快?!好家伙,那么烫的一大碗面!” 夏滕不知如何回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