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一章 一波三折 各奔东西 (第1/2页)
夏滕和黄斌从西农复试顺利归来。 两人在归途中约定,如果只有一人录取,另外一人也放弃读研。 这个约定在外人看来是个玩笑话,但对他们两人来说,是认真的。 眼看离毕业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毕业分配和研究生复试过关是大家关心的焦点。 这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半年前,华农著名昆虫学家姚康教授相濡以沫的夫人去世。 姚教授忍着悲痛,带病坚持为学生上了半年课。 前不久,突然因病离世。 就在大家悲痛地参加完追悼会之后,发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邵丽的研究生导师过世,她面临失去上研究生的机会。 班上的同学四处奔走,呼吁学校把招生名额更换到昆虫生态学李教授名下。 夏滕也找到系领导和李教授,想努力挽回局面。 最后以失败而告终,邵丽失去了当年上研究生的机会。 这对邵丽是个巨大的打击,也在夏滕和全班同学的心里留下了遗憾的阴影。 面对即将来临的毕业分配,大家是既高兴又惶恐不安。 对即将出现的无法把控的变故,曾经的天之骄子们一个个是寝食难安! 于是,他们掏出兜里那可怜巴巴,仅有的一点钱,拿去买酒,把自己暂时送入那晕晕乎乎,飘飘欲仙之境,让自己的思绪得到片刻的宁静。 五月下旬的一天中午,天气十分炎热。 寝室内那掉在屋顶上的像随时都有可能飞旋而下的破旧大吊扇,叽叽嘎嘎地响着,驱赶着室内的酒香味,送来些许清凉。 夏滕寝室的七个铁哥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喝着酒。 他们今天准备对三瓶白酒和一瓶红酒发起进攻。 七个人分成三组。 第一组,彭大华,齐向,钟天。 第二组,张平,黄斌,丁庆。 第三组,夏滕。 规定每组人员在同一时间内,喝完同样多的酒。 测量仪器是一个从实验室“借”来的五百毫升的大量杯。 论三个组的实力,基本是旗鼓相当。 钟天基本不能喝酒,丁庆只有一两的酒量。 大家在友好和睦的基础上,都想着把对方灌醉。 喝酒开始后,一边喝着,一边痛快地东扯西拉的聊着。 “诶,我们寝室七个人,就有四个考上了研究生,值得庆贺!来干杯!” “是啊,只有三个人要分配。” “齐向肯定是留江城了。” “随便,到哪里都可以。来,干杯!” “还随便,你老乡一定会照顾你的。” 系里熊书记是他乡里的叔叔。 “没关系,听说我们这一届分配的位置都很好,基本没有分到县城的。” “咦!对了,今天让夏滕寄毕业论文是怎么回事?!” 原来,今天系里通知夏滕,西部农学院要求夏滕把毕业论文寄去。 “肯定是复试出了问题!” “就没有要黄斌的论文,黄斌肯定没问题了。” 夏滕对这一消息的预感明显和其他同学不同。他觉得自己的复试无可挑剔。 但有一个情况让他很不解,学校其他所有参加复试的同学都没有要求提供论文。何况大多数同学根本没有论文。 所以,他也一时感到了惶恐不安。 因为,夏滕和黄斌两个人,其中有一人落选的机会很大。 同学们都猜测是夏滕出了问题。 夏滕心里觉得是黄斌出了问题。 “没事,反正我上不了,黄斌也不上的。我们都等着分配吧。” “你分的位置肯定很好!” 夏滕自己也有信心,能分个好的位置。 那个年代大家都穷,没有钱去送礼找关系,更没有找关系走后门的意识。 比较原始的原汁原味的社会风气! 分配都是按学习成绩和能力表现以及家庭情况来综合考量决定的。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等到夏滕在大学教书的时候,分配就演变的一塌糊涂。这是后话。 “来,来,来!——为大家都能分到一个好的位置干杯!” 彭大华只知道干起哄。他一点也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