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 天凉好个秋(大结局) (第2/4页)
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快步走来,开口劝道。 他顺势挥了挥手,小孩子们便顿时如鸟兽散,老人张口欲拦,却已经来不及了。 他只好朝着年轻的孙子吹胡子瞪眼,“怎么听不懂了?我那三更兄弟是天底下人人仰慕的大英雄,他们听得入迷着哩!你们当初还不是听得津津有味,天天缠着我讲。” “三更兄弟,三更兄弟,这么多年了,也没见你兄弟来看看你啊!”年轻人瘪嘴嘟囔道:“你把他当兄弟,人家把你当兄弟吗?” “你说什么!我打死你个龟儿子!”老头一拍椅子,怒气冲冲。 “好好好,我不说了。”年轻人连忙举手投降,叹了口气,“爷爷,我说句实话,你那会儿就是个捕快,在这安水郡算个人物,在这天下算个啥,你们就不是一类人啊!” 说完这句,年轻人像是预见到了可能的遭遇,连忙逃也似的跑了。 老头却没有动怒,又或者已经怒极,呆呆地坐在原地,过了许久才幽幽一叹,“兄弟啊……” 老头终究还是没能熬过这个秋天,临终的病榻前,围满了孝子贤孙。 如今已是安水郡第一档家族的府邸中,早有仆役们备好了白幡,准备挂满院子。 不见了当初妖娆风姿,矮小瘦弱的老妇人坐在床边,看着始终吊着一口气不肯闭眼的老头,叹了口气,“你啊,就放心去吧,我相信陈公子,他不会忘记你的。但是他那样的大人物,肯定忙,哪有时间来看我们啊!有那份心就好了。” 老头的喉头滚动,嗓子里发出沙哑的声响,似有话说,却无人听懂。 “老爷!老爷!有客人来了!”一个仆役匆匆跑来禀报。 一个看起来像是老头儿子的威严中年男子转过身,怒斥道:“现在什么时候看不明白吗!不论什么客人,不见!” 仆役被吓得身子一缩,小声道:“他说他姓陈。” “管他姓什么!别说姓陈,就算......什么?姓陈?” 老妇人心有所感地扭过头,一个身影已经迈着平静的步子走到了房门前。 朴素的青色劲装,背上背着一把大刀,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 一切就像是四十多年前,在府中的初见。 老妇人的眼泪瞬间便流了下来,她知道,对方原本不用这样的。 她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将老头扶起,“死鬼,你看谁来了?” 人群早已惊骇又惊喜地让开了道路,弥留的老头艰难地睁开双眼,瞧见了那个念叨了半生的人。 浑浊的眼中,登时亮起了光芒。 “狄大哥,我是三更啊!” 狄仁帕已经说不出话,只能从喉头发出沙哑的笑声,他竭力地抬起右手。 陈三更上前,轻轻接住了苍老的掌心。 两只手再度握在一起,就像四十多年前一样。 ...... 当狄府的白幡挂满,城中大小官员,富豪乡绅尽皆遣人吊唁。 一顶奢华的轿子,被四个健壮轿夫抬着,平稳地落在了狄府的门外。 一个衣着简约的老妪缓缓被婢女搀下了轿子。 狄家的迎宾连忙上前,恭敬地问候着。 因为这个住在安水郡的老妪,实际上手握着能排进天益州前三甲的惊人财富。 老妪缓缓走到灵堂,恭恭敬敬地上香、鞠躬,亲手送上了数量惊人的礼金。 然后,她走到了老妇人的面前,握住对方的手,柔声道:“jiejie,节哀。” 老妇人看着这张即使在这个年纪依旧依稀可见当年美貌的脸,犹豫了片刻,起身将她拉到一旁,轻声道:“他来过了。” 这位孑然一身了大半辈子,如今天益州最出名的寡妇如遭雷击。 “他给你留了封信,望你余生平安喜乐。” 老妇人递去一张纸,老妪双手颤抖着打开。 【当时年少青衫薄,骑马倚斜桥,曾忆红袖招。】 ...... 横渠镇,自打进入新朝以来,便一向很热闹,越来越热闹。 但今日,镇子上的人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却前所未有地安静,安静得甚至有些压抑。 因为,今天是横渠书院的山长,那位誉满天下,和国子监刘大人并称一代文宗,和白鹿洞书院山长苏先生并称书院双璧的荀先生,出殡的日子。 如今已经是朝中吏部天官的顾师言顾大人亲自举着灵位,披麻戴孝,走在最前。 身后,是横渠书院八个最优秀的弟子亲自抬棺。 再之后,是朝廷派来的陛下特使,横渠书院此刻的山中教习、弟子,闻讯赶来的历代弟子以及镇上的居民和仰慕荀先生的四方读书人。 吊唁的队伍越走越长,当最前面的顾师言已经快走到墓地,出发之地依旧有人群络绎不绝地跟上。 墓地风水极佳,背靠一座高岭,远眺一片群山,前方脚下有河水环绕。 众人渐渐在墓前聚齐,看着为大明读书人支起半边天空的荀先生入土为安。 墓地前方,立着一块硕大的石碑,上面拓印着四句如今已然传遍整个天下的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话说得真不错,可这字实在是太难看了。” 人群中,一个年轻人摩挲着下巴,幽幽叹了口气。 此言一出,登时引来身旁学子怒目而视。 “你懂不懂,这是陈公子的手书!” “荀先生也正是因为这四句话,才倾力于教化世人,这才有了无数贫寒之人可以在此求学,饱读诗书,习得文韬武略,建功立业!” “这字哪里称得上丑!明明是矫健遒劲,充满着灵动和洒脱,还带着我们未曾见过的笔法,你懂不懂欣赏!” 众人看着那个相貌平平的年轻人,接连驳斥,仿佛年轻人攻击的是他们最亲最爱的人。 年轻人被说得哑口无言,连忙拱手认错,众人这才作罢。 棺椁被放进了早已挖好的墓地,陛下特使上前,展开圣旨,开口念出了一篇等同于盖棺定论的文章。 这篇据说是由当朝陛下亲笔写就的悼文,历数了荀郁这波澜壮阔的一生,最终将他的人生定格为两个词: 王佐之才,一代文宗。 一前一后,也正是其两个半生。 “这话,好是好,总觉得还差点味道。” “就是,我也觉得,朝廷这言语,多少还是有点高高在上了。” “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朝廷也不可能低声下气地把荀先生捧到天上去吧?” “哎,你们说陈公子怎么没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