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八章:胎息大法 (第1/2页)
中条山比邻塞外,多有异族商客往来贩卖特产。宋翊到山下县城内,买了牛油蜡烛,面饼rou脯,回到山中。行路之时格外小心,暗开轮xue洞察四周,生怕有人尾随。 宋翊在县城内匆匆吃了羊rou汤饼也未敢饮酒,回到石室之中,燃起蜡烛仔细研读胎息大法。 胎息大法——胎者胎其神,息者息其气,是为胎息者也。口鼻仅为呼吸之门户,丹田为气之本源。 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不动不摇,不忧不惧,不思不想,如婴孩之处母腹中。 神气归根而止念,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心住息而返归本源意喻为胎,是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心定神凝之境。 心不动则气微、动而无感知,故继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非气停出入,心息尽定。 这段文字的字面意思是说,胎息并非单纯的闭住口鼻强行停止呼吸,而是像婴儿在母胎中一样,摒除杂念不思、不想、心念不动,自然而然的忘却呼吸进入胎息状态。 而下面一段文字,却是对胎息之法的分析与详细讲解,提出了“止念”和“食气”两个问题。 “止念”,了断想入非非,坐忘入得胎息。返还本源,摒弃后天欲念,达到无欲、无念,断绝七情六欲,阴气自不得入体。庄子曰:“至人之息以踵,凡人之息以喉”。踵者,根也。绝非妄自闭住口鼻止吸也。 “食气”,胎息者需习闭气而吞之,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大定者食气辟谷也。 其意便是进入胎息状态,首先要摒弃所有的后天欲念,而后便不再吃喝、呼吸,学会以自身体内气息为食,以自身津液为水。 之后,吕祖又用一段文字进一步论述了其中法门:“胎从伏气中结,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 世人多以口鼻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门。盖玄者水也,牝,土母也。世人以阴阳气相感,结于水母,三月胎结,十月形体具而生人。 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 在胎为婴,初生曰孩。婴儿在腹中,口含泥土,喘息不通,以脐咽气,养育形兆,故得成全,则知脐为命门。 上古之时,并无经脉xue位之说,修炼之仕皆以脐为口吸入元阳,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与内脏之气交结。 初学之人,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 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着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渐习转增数之,久可至千。 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春鱼得气而动,其动极微,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朕。须似绵绵密密,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 如此,元阳之气入体不须真元之气带动便可达四肢百脉,舍弃真元亦可不死,借此契机以元阳之气滋养五脏,得真水真火,与纯阴之肾水汇于心神以纯阳之火炼制内丹。” 按照吕祖的说法,这胎息之法是上古大能之仕不用口鼻呼吸,将天地原阳之气直接由肚脐甚至四肢百骸摄入体内,不需要真气带动而直接汇聚于气海真元的修炼方法。 以至于,胎息修到上乘,就像鱼虫蛰伏一样了无生气,身体百骸万窍都能呼吸。正因为气机在体内流转,不许要真元分出真气进行带动。吕祖据此推断,散尽真元之后,可凭此法暂时保住性命,生出纯净的真水与真火用来凝练内丹。 但这一切只是吕祖的一个假设,如若假设不成立,那便是回头无岸死路一条。 宋翊放下手中烛台叹了口气,也不知这吕祖到底有几分把握。 思考良久,宋翊突然心中大喜。自己怎么就如此死心眼,非得学吕祖修什么内丹,自己又不是想当什么神仙。 既然胎息之法不须由真气带动,既然元阳在经脉中运行周天,那为什么不可以直接以元阳充实真元?自己何不用此法巩固自己的真元何,有何必要将真元散尽重聚?试问,世间又有几人能修得纯阳之身? 想通其中关节,宋翊便开始着手练习胎息之法。无论如何,这胎息之法也是根本之术,有利而无害。 冥思之法,宋翊在修炼三脉七轮之时已经非常熟络,与“止念”之说乃是异曲同工。如何止念,对宋翊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盘膝打坐抱元守一,意守丹田神气合一,神犹人也,气犹马也,马载人驰,犹之气牵神动。无气则神无依,无神则气无主。 神既为主,故神动即有气动,神不动,则气亦不动,如影之随形。宋翊存神内视,观气海中真元犹如米粒大小黯淡无光,时隔一年不但毫无进展,反而越发黯淡无光。 宋翊尝试以神识牵动真元,想要从其中分出一丝真气,久试之下却不能够。无奈,心中苦笑一声,看来唯有胎息之法一途。 宋翊放空思想,脑中一片空明。深吸一口气,舌尖顶住上颚,意守丹田,心中默数八十一下。脑中把肚脐想做一张嘴,大口地呼吸。 越是这般想象,勾引得自己想要用口鼻呼吸的欲望越加强烈。好容易挨到八十一下数完,宋翊也不顾什么吐气如丝,便开始大口地喘息起来。心中不住想到:“活人怎么能够忘了呼吸呢?” 宋翊经过几次尝试,越是闭气久了,心中的疑惑越重。用肚脐呼吸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越是想着用肚脐呼吸,憋闷的感觉越强烈。 一连几次失败,宋翊越发地心浮气躁。到得后来,甚至无法冥思,觉得在这石室之中简直气闷得要命,干脆移开青石到洞外散心。 一股清风拂面而来,只觉心脾舒泰。此时七八月份天气,秋风干爽利落,夹杂着北方山中的一丝凉意。 宋翊本来由于练习闭气憋出一身臭汗,被风一吹霎时间干得透彻,举手投足间爽朗许多,无一处不和谐舒适。 此时皓月当空,银光遍地。抬头仰望天河,诸般星斗明亮闪烁,苍穹华盖笼罩大地,四周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围绕身畔,宋翊竟然看得痴了。不自觉地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着这份天人合一的祥和。 他觉得自己的每一根汗毛都在响应着天地山水,衣衫就是一层多余的阻隔,妨碍了他与天地的接触。 不知不觉间,宋翊褪去衣衫,赤身裸体站在山顶之上,展开双臂似要拥抱天地,又或是等待着天地的拥抱。 这天地,正如母亲一般拥抱着这个赤身裸体的婴儿。这份美妙让人窒息,宋翊自然而然地停住了呼吸,不知过了多久才悠悠地吐出一口气来,这种身心舒泰的感觉让宋翊恍然大悟。 正如张虚白所说,道观便是观道,观天之道,追寻天人合一。何为天人合一,顺乎天地融入其中便是大道。 这天地便是滋生养万物的母亲,飞鸟走兽;鱼虫花木、男女老少都是他腹中婴儿,回归本真便是回归天地,独处逼仄石室怎如幕天席地。 止念伏气又何须拘于术数,一切随意就好,想吸便吸想吐便吐,顺乎自然。何处是静室?心若静便是极静,并非无声乃是无我。 宋翊就在月光普照之下,赤身裸体席地而坐,也不在苛求闭住呼吸,只是尽量将呼吸放得缓一些、慢一些,全部心神都去感受着天与地。 逐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