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品注_第一回 浩气长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回 浩气长存 (第3/3页)

到水路来,遇到清兵阻住,不能前进,于是带少数高手,潜入江阴城中助战。与阎应元相见之下,自然免不了一番惊喜。此后他便成了阎应元的左膀右臂,杀敌无数,立功甚伟。

    阎应元率义军打破清军多次进攻,情知来日攻势更猛,便加紧筹造守城器具。一月之内,造弩千张,箭数万枝,又用毒药敷在箭头,射中见血立死。又造火铳、火球、火箭,威力奇大。清兵来攻,死伤枕藉。见攻城不利,却令人劝降。

    江阴十余名耆老及百余壮士将计就计,自请出城,以送“降表”为名,暗携火器,趁其不备,炸死清军官兵两千余人,其中有清廷的一个亲王和几员将军。各义勇亦同时慷慨就义。

    刘良佐怒不可遏,制爬车攻东北城,却被城中义军以火球、火箭焚毁车架,清军数百人死于城下。

    刘良佐又命以牛皮大帐置于城下,遮住军士,藏在帐内开掘地道,欲用*炸毁城墙。城头射下箭来,却被牛皮大帐挡住,此帐有九梁八柱支撑,牛皮本来又轫性极强,矢石被反弹开来,竟不得入。

    阎应元想出一计,用油掺上人粪煎滚后泼洒而下,牛皮烫穿,军士触之无不rou烂,余者惊惶散去。无奈之下,刘良佐只得暂令撤兵。

    到得夜里,顾三麻子自请率城中勇士千人出南门劫营,执板斧、短刀突入敌营,杀伤千余清兵。等到别营清兵来救,义军已返回城中。

    刘良佐苦恼不堪,只因兵力已疲,只得再次后撤,在十方庵扎营。却令庵中僧人在城下跪泣,陈说利害,劝江阴军民早降。但城中军民情愿以死报国,无人肯降。

    刘良佐又亲自策马来到城下,劝阎应元道:“江南尽已归顺。若足下肯降,爵位岂在良佐之下?又何苦死守孤城,将来城破,只怕玉石俱焚。”

    阎应元道:“江阴士民,三百年来居于此土,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决不投降清狗。应元不过一个小小典史,也深知大义所在。将军曾身为四镇之一,却望风而降,苟且偷生,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之士?”

    刘良佐大是惭愧,又再苦苦相劝。应元怒道:“有降将军,无降典史!”一声梆响,乱箭齐发,刘良佐只得逸去,叹道:“江阴百姓,不可侮也!”

    江阴孤城难持,也曾向四方求援。却尽被杀败。刘良佐每日以火炮轰向城头,彻夜不息。城头中炮,塌陷数丈。又被城中军民冒死登城,以大石补城,于是牢固如初。

    满清亲王多铎闻知江阴久攻不下,极为震怒,派明朝降将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尼堪率领满洲精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打江阴。

    博洛等人皆是满清名将,登山远望,叹道:“此城舟形也,南首北尾,若攻南北,必不破。惟攻其中,则破矣。”

    博洛限各部三日破城。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清军轮番攻城不息,江阴军民浴血奋战,终保城池不失。

    博洛久攻不下,心中焦急,重又劝降,摄政王多尔衮也晓谕招安,言道:“明已亡,何苦死守?”阎应元只道:“宁死不降!”

    被困日久,江阴城中,伤亡惨重,粮米已尽。

    中秋佳节,城中军民知道此城将破,唯有死节。于是众人登上城楼,举杯痛饮,众军民歌道:“宜兴人,一把枪。无锡人,团团一股香。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歌声悲壮。

    城外清军兵勇听了,或怒骂,或悲叹,明朝降兵听了,暗自泣下。

    八月二十一日,博洛命将二百余座大炮全部轰击东城、北城。当日大雨,清军为防雨水打湿*,以牛皮帐篷替火炮遮雨,一起开炮,向城头猛轰。城头终被炸毁,漫天烟尘中,清军趁势蜂拥入城。

    阎应元当时巡视到东城敌楼之上,见大势已去,在楼门上题词道:“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然后掷笔而起,率千人与清军死战,直至力竭,大呼:“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即拔刀自刺,投身湖中。

    城破之后,典史陈明遇持刀与清兵血战,身负重创,死时倚墙而立,握刀不倒,清兵见者无不胆寒。其家人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举火*而死。训导冯厚敦自缢于明伦堂,其妻投井殉难。

    清兵逐户屠城。江阴男子力战到底,慷慨就义,无一人降顺。江阴女子为保清白,尽都情愿死节。城中男女老幼,高呼“死也不降”,纷纷投身水中。其状之惨烈,旷古罕有!屠城两日后,清军依例“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二十万众,仅剩藏于高塔、树巅、水沟的“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顾三麻子本想救阎应元性命,从湖水中救起他来。无奈阎应元伤势极重,已然不治。只得又寻到陈明遇、冯厚敦遗体,一并葬在城外密林中。

    林之骥听他说罢,早已热泪纵横,唏嘘良久。

    顾三麻子问道:“江阴已成死城,不知林知县今后有何打算?”

    林之骥一片茫然,道:“江南已失,弘光帝也已殉国。天地茫茫,竟不知何处是我大明子民安身立命之处了。”

    顾三麻子忽然想到一事,又道:“如今国土大都沦丧,听说桂王朱由榔前往肇庆,若得瞿式耜等重臣拥立,或许仍有可为。林知县颇有才学,何不前往,也许得桂王重用,也能建功立业。”

    林之骥却摇了摇头,道:“自从上次挂冠而去,之骥便早有归田之意。只是不知何处是桃源,可避强秦。”

    顾三麻子沉吟片刻,道:“我想了起来,倒是有个去处,虽然路途十分遥远,不过确是一个避乱之所。”

    林之骥喜道:“不知什么地方,还望顾大侠指点。”

    顾三麻子道:“此去南方,何止千里,有个云南沐王府,地处大明彊域。清兵虽然势大,但南方想来鞭长莫及。林知县若是有意入滇,我倒认识沐王府中一位人物,可以推荐给足下知道。”

    林之骥一听大喜,他自是知道云南沐王府,那是大明开国重臣沐英的府第。沐英本是明太祖朱元璋养子,因平定云南有功,留守西南边陲,死后追封“黔宁王”,子孙世代镇守云南,世袭“黔国公”。如今的“黔国公”是沐天波,素有贤名。

    当此乱世,若能到云南黔国公属下为臣,便能避过中原的战火。虽说是偏安一隅,但好过留在中原,清兵到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当下林之骥向顾三麻子请教那人名姓。

    顾三麻子道:“这人姓杨,名世英,武功极高,乃是沐王府中的教头。当年我曾去过云南,跟杨教头有一面之交。你去沐王府,说起我的名字,杨教头必定会帮你引见。以林知县才学,自能得到黔国公的重用。”

    林之骥大喜,当下与顾三麻子辞别,又在坟前向江阴三公叩拜了,然后携了小女孩林心儿的手,飘然前往云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