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白起传 第六十二回 (第2/2页)
时,赵国上下都说秦国素无信义,若将玉送到了秦国,必不能换得城池。唯有微臣说赵王道:平民布衣尚且守信,何况是堂堂秦王乎?于是,夸下海口,说愿送玉前往秦国,若不能得城,甘愿伏诛。今日大王既不愿割城与我,那就请恕微臣无礼,要血溅当场,玷污大王宫殿了!” 说完,他昂起头颅,高举宝玉,向柱子猛力扑去! “先生且慢!”秦王见此变故,大惊失色。他连忙站起,劝止了蔺相如。其他秦国臣子也有想趁机上前去夺玉的,蔺相如转身回头见了,怒气勃发,又要向那柱上撞去! “众卿不得无礼!”秦王连忙又喝止住了众臣子,对蔺相如好言相劝:“先生,寡人立即让人拿来地图,当场划清所割之地,如何?” 蔺相如斜眼瞥他,见秦王口中虽说的大方,神情却极为不舍,知道不是真心要割地给自己,便答道:“先前微臣来时,因和氏璧为价值连城之宝,世间难寻之物,事先斋戒了五日方才携玉离赵。如今大王既是真心爱玉,也需斋戒五日方可受之。不然,对和氏璧不敬,虽肯割地,微臣仍不愿献上此宝物。” “算了,就依了先生吧。五日之后,携带宝玉前来,寡人与你交换城池。” 秦王好言抚慰住了蔺相如后,目视他出了王宫,连忙吩咐下去,速派三百甲士围住其使者官邸,千万要将和氏璧给看牢了。 蔺相如本欲离开了王宫后就径自回国,眼见秦国派出数百人一路尾随自己而来,只得先往官邸处躲避。他焦急万分,心中也怕,想了又想,只寻到了一计可以冒险脱身,不过,行事时万一不慎,那可就难说了。 也罢,大不了就死在秦国,赵王重用之恩,不可不报。 第二日,蔺相如大摇大摆走出住所,在咸阳城内四处闲逛。那几百看守见他出去,只得赶紧派一半人在他身后跟着,对其官邸的看守就松懈了。 第三日,蔺相如又大摇大摆的出去晃了一圈,众秦国甲士不知他到底何意,只得赶紧去大王那汇报。秦王听说这事,连忙让人将他看守牢了,万一让这小子趁机溜走,那可就坏了大事! 到了第四日,蔺相如再次神神秘秘的径自出门,毫不顾忌旁人。看守的卫士们得了秦王嘱咐,知道此人要紧,赶紧远远的集体跟随着他。和氏璧就在他身上,万一出了差池,大王可是要咱们脑袋的! 总算,到了第五日时,蔺相如安分下来了,静坐在府中哪也不去,众看守四处寻机窥伺他,见他一直都在官邸中老实呆着,也就放心下来了。 次日,秦昭襄王知“以城换玉”的日子已到,连忙作好部署,只待蔺相如进宫门时,左右一起扑出,一定要将他擒住。只要得了和氏璧,管他爱死不死。 结果,将近午时,蔺相如仍未前来,秦王不耐烦了,连续派人前去催促。终于,此人千呼万唤后,大摇大摆的进入了王宫,埋伏于大门两侧的甲士见了,连忙按照事先部署,跳了出来将他活活擒住。 遍搜其身,空空如也,别说和氏璧了,连块碎铜币都没有。秦王知道被人耍了,当场大怒,下令架起大锅,立即把这狡猾之徒给煮了。 蔺相如不慌不忙道:“大王息怒,如今和氏璧已被小人遣派随从送出了咸阳,已去了有好几日了。大王失信义在先,小人之所以如此行事,也是迫不得已。大王试想,秦国甲士数十万,要杀一蔺相如还不是易如反掌,只是,此事传出去后,天下有何人还敢相信秦国之言?若大王真心想要得到和氏璧,不如先将十五城割给赵国,赵国得城后,蔺相如定会如约将和氏璧送至咸阳……如若不能,届时,千刀万剐,悉听尊便!” 秦王听后,因暴怒而涨红的脸渐渐转白。他暗酎道:既然和氏璧已不在蔺相如手中,杀了他也是无用。不如且作个人情,放他回去,好教天下人不会因这事笑话于秦国。于是,他打定主意,让卫士将蔺相如放开,又好言相慰,并赏赐他一些沿路盘缠,任由他离开秦国。 蔺相如不卑不亢地谢过恩后,领了赏赐,回官邸领了随从,当日便启程归赵。 ——原来,蔺相如先前见住处四周守卫严密,便故意每日出门闲逛,意在引开卫士们的注意。到了第四日时,他叫上一不起眼随从,将和氏璧紧紧贴在他的腹部,反复裹紧,让他趁卫士们被引开时悄悄的潜出咸阳城。又嘱咐他:这一路上,千万不可走大路,须尽挑七拐八绕的山路走才安全。那随从也是谨细的人,如约上路,饿了就摘食野果,渴了就捧口溪水喝,花了近一个月,躲开了秦人的追捕,终于成功的回到了邯郸。 此时,因蔺相如是光明正大的坐着马车从大路回国,已先于那随从赶到了国内。赵惠文王见这几人携带和氏璧安全归来,大喜,再一询问其中过程,当即被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气所打动,于是颁令下去:拜蔺相如为上大夫,随行的几位使者,也各有重赏。 最后,因秦国未肯割城,赵国也没再送和氏璧过去,一场闹剧,到此了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