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_白起传 第六十二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白起传 第六十二回 (第1/2页)

    第六十二回:“和氏璧”隐施诈术,蔺相如“完璧归赵”

    就在他酝酿此事时,突然间平地一声惊雷响过:燕国以乐毅为上将军,号召赵、韩、魏、秦等国合纵伐齐。赵、韩、魏等国出于结盟的目的,一致响应——他们与燕国四方联起手来,一方面确实是为了伐齐,同时却也是在震慑秦国:若你秦国再对我三晋逼得过急,“合纵伐齐”完了便是“合纵伐秦”了!因而,秦昭襄王迫于压力,也派出军队积极参与,想借此机会与那结怨已深的三晋恢复关系。

    结果大家也知道了。在乐毅的指挥下,齐军大败,退出了与秦国争霸的舞台。而赵国则趁此夺取了河间、阳晋等地,国势更盛,随后因乐毅被逐,燕军大败,赵国顺理成章地坐上了“山东第一强国”的宝座。

    国势强还只是一方面,毕竟赵武灵王时赵国已然崛起。在趁火打劫齐国的过程中,赵军将领们在战火中得到了锻炼,量产出了一批名将,其中又以廉颇最为强悍——其与齐军交战,攻必胜,守必固,一时风头仅次于“上将军”乐毅。在大胜回朝后,赵惠文王对他更为器重,拜其为上卿,行使赵国大元帅权职。

    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大将军,自然不是好惹的。秦昭襄王见此情形,愈发想要将自己的“诈术”计划推行到底。白起自然是厉害,让他率大军强攻赵国也未必不能取胜,但这样一来,必将引发与赵国之间的大决战!——太过仓促,太过冒险了。

    相比之下,还是“诈术”好:成本小,见效快,无后遗症,就这么着吧。

    主意既定,接下来还需寻个由头,当然,并不难找。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不知从哪搞来了块宝玉,名为“和氏璧”。此玉原在楚国——张仪还为这块玉还差点被人打死,结果到了这时,落入了赵王之手。

    细看这玉,光润无暇,滑胜丝帛,又因体型极大,需动用双手方能握之,端的是块无双宝玉。除此以外,还更有其他妙处:冬则暖,夏则凉,萤虫远而避之,故而更是无价之宝。秦王听说了这事,便派人去赵王处索要此玉,当然,赵王也不傻,这等稀世珍宝岂会随便送人?对此,秦王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以十五座城池,换这块玉。

    参照之前的齐国、魏国,可知十五座城池,大约相当于五分之一的赵国国土,这等优厚条件下,赵王若是还不肯换,可就真是“不爱江山爱宝玉了”。

    那么,岂不是秦王不爱江山?

    当然不是!秦国虽说先前通过伐蜀,伐韩,伐魏,夺下了城邑无数,但秦王怎会智令昏庸,拿将士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国土去换一块不能吃,不能喝的石头?——再美丽的石头,终究是石头。

    他这番举动,只因心中早有打算:且看赵王对这事如何处理。若是不肯用玉换城,定是外强中干之辈;若肯用玉来换,那就是胆小怕事之徒。

    嘻嘻,若他真将玉送了过来,我偏偏不给他城池,看他怎办?若能因此激得他怒起,大举发兵来攻,那就太完美了——白起将军,上!

    “和氏璧”的背后,是一场酝酿已久的阴谋。

    赵王那边很快传来回复:玉可送上,另派一人前来受城,请秦王切勿失信。

    受城者,蔺相如也。

    蔺相如,本是赵国宦官缪贤的家臣,地位低下,默默无闻。先前,赵王召集群臣,问该不该用玉换城时,缪贤向赵王举荐了他,说此人极有智慧,可问计于他。就因为这事,蔺相如才得缘与赵王相见。蔺相如见了赵王后,自荐道:愿携带“和氏璧”出使秦国,即使不能割得城池,也必能“完璧归赵”。赵王被他的豪情壮志所打动,当即答允,让他出使秦国。

    却说蔺相如带着数名随从,千里迢迢的从邯郸赶到了咸阳。他入了王宫后,没有丝毫顾忌,立即向秦昭襄王献上了“和氏璧”。

    美玉到手了!秦昭襄王心中暗笑,至此,该策略可说已成功了一大半。他不紧不忙的的将宝玉拿在手中把玩,暗中偷窥那赵国使者的脸色,见其神情淡然,似乎尚未察觉己方的阴谋,更是得意。

    过了半响,秦王将和氏璧翻来覆去看遍了,又赏给臣下观看,臣下看完了,又传令后宫众妃子前来观看,就是不提割城的事。堂下,蔺相如拜服在地,任由秦国君臣、嫔妃们欢笑声不绝,视他如无物,始终一言不发。

    又过去片刻,他似乎猛然间想起一事,连忙抬起头向秦王奏道:“大王,此玉虽好,却有一瑕疵,并非是传闻中的无暇之玉。”

    秦王奇怪道:我反复看了多遍,怎的就没看出来?——要知道,一块宝玉,再光滑,再硕大,只要一有瑕疵,那就价值骤降了。他连忙让左右拿过“和氏璧”,又仔细去看,看了好一会,依然没看出哪里不好。于是,他将玉赐给蔺相如,责道:“哪里不好,快快指出!”

    蔺相如得了玉后,刹那间连退数步,靠于一大柱旁。他双目大睁,咬牙出血,朝在座的秦国众人大声喝道:“先前秦王说要用城换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