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乐毅传 第四十七回 (第2/2页)
,成与不成,到那时候诸位便知道了。” 说完后,张仪果真扔下军队,只带两名随从向魏国大梁出发。 张仪等人,还没渡过黄河,就已被魏军擒获。张仪不说自己是秦国将领,只说自己是秦国使者,有要事觐见魏惠王。魏军士兵见是秦国使者,不敢怠慢,专门派人押送到了魏王那里。 张仪见了魏王后,上前拜道:“小人率军攻下了蒲阳,特来向大王请罪。” 魏惠王一听说蒲阳就是被眼前这人攻下的,当即勃然大怒。 张仪知道魏王怒了,面不改色地继续说道:“小人回去后,自会率领秦军离开,将蒲阳还与魏国——在下对蒲阳毫无兴趣,之所以攻占该地,只为向大王证明一件事。” 魏惠王听后奇怪道:“何事?” “那合纵之计对其他各国或许有利,单独对魏国不利。大王试想,我军若是不肯撤退,继续向河西进攻,单凭魏军能否守住该地?” 魏王听后回敬道:“虽说我魏军今非昔比,但其他各国若来救援,你秦国也未必守得住河西吧?” “请恕小人冒昧,如今秦强而魏弱,单凭魏国一己之力绝不可能战胜秦国。因此,每当秦军攻打魏国时,魏国就必须仰仗其他五国来救。眼下六国刚刚结盟,他们或许救得勤快,但长此以往下去,大王您想,他们还会千里迢迢的每次都来救援否?” “这……”魏惠王已被张仪说动。 “各国之中,唯有秦、魏两国紧挨着河西,其他各国中,楚、赵、韩三国略近,但大军赶赴到河西,也各需跋涉上千里……齐、燕两国就不消说了,根本就是远水难救近火,即使肯救,大军赶到时也至少需要三个月。等各国大军集结到河西时,我军已能轻易撤走;等各国援军走后,我军又可再次轻易攻占河西。大王您看,合纵之计对贵国是有用,还是无用?” “那依先生看,我魏国当如何行事?” “合纵之计,魏国绝不可参与!若大王果真奋发图强,不如与我秦国共商连横之策。所谓连横之策:即魏国依附我强秦,二国共同进退。大王试想,我二国一旦联手,齐、燕较远先不说,魏国周遭的韩、赵、楚等国如何抵挡?魏国想攻韩便可攻韩,想攻赵便可攻赵,毫无后顾之忧——若需要秦国出力时,我秦军也自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先生之计甚是有理。只不过,不知这是先生的意思呢,还是贵国秦王的意思?”魏惠王虽已被张仪说动,仍有顾虑。 “大王若是不信,等小人回去后,便让秦王立即派人送来公子繇(秦惠文王之子)作人质,以证明我秦国与魏国化干戈为玉帛的决心。只是,我秦王这等情谊深厚,不知大王您届时何以为报?” “若真如先生说的那样,我魏罃一定为秦国效劳,不敢再生二心!”魏王终于乖乖就范。 张仪听后,表面上不露声色,心中暗喜:“连横之计”,初战告捷。 使命既已达成,张仪等人就此辞别魏王回国,过了一些时日,果然将公子繇送来了。魏王见了,却不敢收,非但不敢收,而且将整个河西连同公子繇一起还给了秦国:“河西之地,寡人不再强求。还望贵国能恪守前言,切不可出尔反尔。” 河西得到手了,公子繇后脚又到,秦惠文王这下算是领教了张仪“三寸不烂之舌”的厉害。他兴奋之余,下令提拔张仪为秦国大良造——先父重用商鞅,终成一番大业;张仪的诈术水平不下于商鞅,若重用此人,秦国必强。(秦惠文王这时已明白,自己可以不喜欢诈术,却不得不用。) “大良造”一职何等重要,张仪见秦王如此厚待自己,感激涕零之余再接再厉,不久后,他说服燕文侯娶了秦女,成功将燕国拉入了连横阵营。这还没完,紧接着,秦国又与齐、魏两国暗中商议,一起攻灭赵国,事成之后,三家共分赵国领土,齐宣王见有便宜可占,也与秦国达成了同盟。 至此,“六国之盟”已去其三,名存实亡,苏秦再也坐不住了。他见苦心经营的“合纵之计”被轻松化解,知道关键原因在于山东六国各怀心思,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的缘故。好在,张仪的计策也有破绽:秦国根本无心相助他国,所谓的“连横之盟”,说到底只有秦国得利——就拿秦、魏、齐三国密谋共同瓜分赵国这事来看,魏、齐两国都出兵了,只有秦国坐山观虎斗,最终,魏、齐两国战败,而赵国也被极大的削弱了,只有秦国毫无损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