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_乐毅传 第四十七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乐毅传 第四十七回 (第1/2页)

    第四十七回:苏秦说“六国合纵”,张仪谋“连横之策”

    先前说过,一代奇人“鬼谷子”门下有四名弟子最为杰出,分别是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其中孙膑、庞涓专攻兵法;苏秦、张仪则一心专研“纵横之术”。

    马陵一战后,庞涓身死,孙膑隐退,两位杰出的“兵家”弟子的故事到此业已终结;苏秦、张仪二人的机遇来了。

    鬼谷山在魏国境内,这两人本想去魏王那求个一官半职,结果下山后发现:昔日强大的魏国已满目沧夷,不值得追随。最终,苏秦去了秦国,张仪则去了楚国,各自奋斗去了。

    苏秦去了秦国后,四处游说打点,力争受秦王重用。渐渐的,苏秦之名终于在秦国传开,秦惠文王刚刚上任,想和先父秦孝公一样干出一番大事,听说有能人在本国境内,连忙派人去找来。稍一考问后,秦王怒了,宣布道:“休要再提此人,坚决不用!”

    这是为何?苏秦确实有才,秦王考问时也答得相当精妙,怎会受这般冷遇?

    却说那苏秦、张仪二人苦心研究的“纵横之术”有两大精髓:一是口舌之辩,可用于外交游说;二是阴谋诈术,可用于攻城略地。——只因为厌恶诈术的缘故,秦惠文王前脚才把商鞅给“车裂”了,后脚苏秦又来投奔,试想,秦王怎会用他?

    苏秦得不到秦王任用,花去了全部的钱财后只好无奈返回家乡。妻子、嫂子见他游学了多年后一无所得,统统不待见他,这么一来,苏秦真个是处境凄凉。他痛定思痛后,悬梁刺股,继续发奋苦读(读的依然是“纵横学说”)。几年后,苏秦见秦国日益势大,心想要战胜他,必须集合众国之力才行,于是先后赶赴燕、赵、韩、魏、楚、齐等国,商议“六国合纵,齐心攻秦”一事。六国国君被他的说辞和毅力所打动,果真联合起来一起对秦宣战——这便是苏秦的“合纵之计”。

    说过苏秦,再看张仪。当初,苏秦在秦国不得志的时候,张仪在楚国混得更差:他刚到楚国时,在楚国令尹昭阳的门下做事。有一次,昭阳大人的宝物“和氏璧”丢了,到处搜找不到,便怀疑到门下的各位“小人物”身上,结果一查下来,发现这些人中就属张仪最穷。这下好了,证据“确凿”:就是你张仪偷的,谁让你是个穷光蛋!

    张仪虽穷,极有骨气,任你怎么打,就是不承认。最终,他遍体鳞伤的回到家中,他的妻子为人软弱,怨他道:“早知如此,不如不学那纵横之术也罢。”

    张仪听后问她道:“我舌头还在否?”

    妻子不知何意,答道:“当然在了。”

    张仪大笑道:“这片如簧的巧舌既然还在,那就万事皆好了。”

    数月之后,张仪伤势渐愈。他见在楚国没有什么前途,于是毅然的离开了楚国,赶赴秦国去了。

    此时,秦惠文王正被苏秦的“合纵之计”搞得叫苦连天,眼看张仪来投,大喜——要想对付“纵横家”苏秦,就必须重用同为“纵横家”的张仪。这二人师出同门,旗鼓相当,有救了,这下秦国有救了!

    张仪不负秦王重托,献出一招“连横之计”,即分别瓦解各国,一一击破。

    秦王听了之后,将信将疑。“合纵之计”的威力他是见识过了:那六国刚结盟时,声势浩大,吓得秦军连河西都不敢守,魏国见有便宜可占,连忙派出军队把河西又收了回去——“六国合纵”才施行没几个月,秦国就把河西给丢了,长此下去,那还得了!

    张仪这时对秦王拍胸脯说道:“大王莫急,且看微臣略施小计,帮您把河西再夺回来。”

    秦王见张仪信心十足,连忙授权他着手实施“连横一强,击破众弱”的战略。

    在秦王的支持下,张仪与秦国公子华(秦惠文王的亲弟)二人领兵十万前去攻打魏国。秦军战力强盛,很快就夺下了魏国在河西地区的前线基地:蒲阳。

    公子华等人见初战告捷,便想乘胜追击。张仪连忙制止了众位将军,说道:“千万不可再向东进发,万一我军长驱直入攻进魏国腹地,那六国又要一起出兵前来救援魏国了。”

    公子华仗着自己是贵族子弟,听后责问道:“我军出发时,王兄要我等务必收复河西大部,现在只得了一个蒲阳就驻军不前,如何对王兄交代?”

    张仪微微一笑道:“在下已有计策,且出兵前该计策就已经得到了大王同意。公子和诸位将军不妨在此地休息几日,等在下出使一趟魏国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