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鸟居龙藏 (第1/2页)
这老人自称李青秀,是贵州赫章县的穿青人后代。 穿青人是明朝驻扎西南的屯兵后代的自称,因为他们生活在“蛮夷”之间,生活习惯已经被当地同化,被汉人视为蛮兵,称他们为“凤头苗”。 但是因为他们与土著的出身不同,又得不到当地民族的认可,又被这些土著称为“屯堡人”。 这些士兵后人就如风箱里的老鼠,受到朝廷和土著的两头气,他们就一致以“穿青人”自居,以示不同于土人,又不忘汉族祖先。 到了李青秀父辈这里,大清朝早已经完了。当地土司控制着土地和军队,又和各路军阀勾结在一起,贩卖军火鸦片大发其财,这些土司权力极大,对属地的农奴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李青秀的父亲是个钉马掌的铁匠,在钉马掌的时候见到马生了皮肤病,就说了句玩笑话,结果被土司一枪打死,李青秀当时才十岁,跑过去抱着土司的腿,被他踢到山涧下面摔断了一条腿。 几人听到他的惨痛往事,不知如何表达,手足无措地看着对方。老人揉着腿,轻轻一笑,示意几人坐下,接着慢慢悠悠地继续讲起往事。 土司属下的小地主,叫做土目,意思是领主的眼睛,或者大地监视者之类的,土目中有一位首领担任祭司和军师的作用,李青秀不懂其中原理,只知道土目每年三月初三会戴上这种面具举行祭祀典礼。 据说土目戴上面具之后,可以看到祖先的灵魂,还有属地上所有人的心思,这样农奴们世世代代甚至不敢起念反抗土司。 李青秀摔到悬崖下面居然没死,土司没找到尸体,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只是派人挨家挨户地喊话,告知不许窝藏这个孩子。 李青秀的母亲把他藏在铁匠坊的煤堆里,可是一个大活人哪里能容易藏得住?何况很快他的母亲也马上就没有容身之地。 正好那段时间,土司的城堡里有外人来访,带着一群骡马背着很多行李,其中有汉人也有东洋人,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李青秀母亲听一个小土目说起,这些人叫东亚文化考察队,是土司大人请来给自己著书立传的先生。 他母亲虽不识字,却看出这些人不是专门来阿谀逢迎土司的人,而且看起来土司对他们也颇为尊敬,不敢在他们面前随意放肆。 于是就做了一件大胆的举动,她打听到这些访客离开的日子和线路,把李青秀藏在背篓里,用木轮车推到这些人经过的地方,等到他们出现的时候,就跪在那些人的面前,求他们把孩子带走。 讲到这里,李青秀长长吁了口气,流出两行老泪。 那个中国人怕土司发现孩子有麻烦,就不想冒险,幸好那个日本人和老外坚持,说服了一行人同意把他带走,还让他母亲一起逃跑。 母亲怕土司起疑心追上他们,大家都走不脱,留了一袋荞烙饼给李青秀,就挥泪告别,自己一个人回了村寨。 李青松被他们放在骡马两边的背篓里,用行李盖住,一路出了黔地才逃出生天,路上颠簸,当时又缺医少药,两条腿终于留下残疾,成了废人。 那个日本人的中国话讲得不好,不过能听得懂,就问了李青松的出身由来,从此他才知道自己是明朝“屯堡人”的后裔。 那人感慨自己一直公开反对日本侵华,从小沉迷中国文化,所以在国内被日本军方反感攻击,在中国又被中国的朋友和同仁厌恶,命运与屯堡人何其相似,因此对李青松格外照顾,教他读书识字,一边让他做自己的助手。 顾秉三等他讲完这段话,迫不及待地问道:“先生您讲的这个日本人……可是那个人类学家鸟居龙藏?” 老人微微一笑,捋起虎须,接着说道:“老夫一直跟随鸟居先生到了济南,帮他理了一年龙骨天书,后来那个老洋人司徒雷登请他去燕京大学授课,一直到五十年代,他才从中国回到东京,没两年就仙逝了。” 韶仪听到这里张大了嘴巴,用口型无声地念着:别了,司徒雷登,Ohmygod,我的天哪。 众人半晌没有言语,顾秉三抱拳在胸前微微一躬,说道:“刚才真是多有不恭,老先生吉人天相,非这段奇遇不能成就老先生仙风道骨。” 李青秀喟然长叹,摇摇头呵呵笑起来,说道:“这些面具是鸟居先生给我的临别礼物,他说这些面具是假的,是土司自己请人造的,虽然材料更贵重,却早已不再有祭祀作用,不如留给我做个纪念。他又曾说彝人原是百濮人的后裔,在黔地建夜郎国,与云南滇僰的古滇国,蜀人的古蜀国,僰侯国原本是同族,虽然生活习惯略有不同,中原的王朝亦无暇分辨他们,一律称之为“西南夷人”,这些不同古国的面具相貌不同,功能却是一样,都是祭祀祖先时,起到连接天地人的作用。” 韶仪看着照片上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